Page 204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204
实践的紧迫性
“熟视无睹”等操持之多样的混合样式则可谓人际关系的非本真状态
(海德格尔, 2012犪 : 142 )。这些非本真或残缺状态,正是实践紧迫性在
操持实践上的现身样式。因为“此在”这个存在者虽然“首先是在与他
人无涉的情形中存在”,然后“也能共他人同在”,但“此在”在本质上就
是共同存在(共在),甚至“此在”作为“共在”在本质上就是为他人而存
在(海德格尔, 2012犪 : 139-140 、 143 )。因此,那些充斥于日常共处的操
持样式,尤其那些在“人际关系的资本化”主宰的现代社会中,已然“淹
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中”(马克思, 1958 )的日常相处形式,虽然本
质上始终以“共在”为可能性基础,但显然已不再是本真的操持样式了。
正是在这种操持实践的紧迫性发生之际,人们似乎才会更真切地领会
到人际交往实践的本真意义。
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操劳与操持都是实践紧迫性的现身样式,但
与在操劳上以醒目、窘迫或腻味等现身的实践紧迫性更贴近“紧迫性”的
字面含义与通俗语义有所不同,如果说以互相反对和互相怂恿等操持样
式现身的实践紧迫性还比较接近“紧迫性”的字面含义,那么,藉着不管
不顾、熟视无睹或漠不关心等操持样式现身的实践紧迫性,则似乎不仅
有别于,甚至还有悖于通常理解的紧迫性意味的可能状况。因为“紧迫
/
性”( 狌狉 犵 犲狀犮 狔犲狓犻 犵 犲狀犮 狔 )的拉丁词词源“ 狌狉 犵 犲狉犲 / 犲狓犻 犵 犲狀狋犻犪 ( 犲狓犻 犵 犲狉犲 )”意指
“逼迫或驱使”“紧急的”和 “需要或要求”,而通常理解的“紧迫性”是指
“不得不迅速做出反应的紧急状况”“重要且迫切的需要”或“急迫且要求
立即做出行动的情势”。很显然,无论词源含义还是通俗语义,“紧迫性”
一词往往都意味着“相互作用”“彼此关联”“迅速反应”,甚至是“积极介
入”,而这些恰是实践紧迫性藉以现身的上述操持样式阙如的。因此,以
这些操持样式作为实践紧迫性的现身样式也就难免会产生有违常识之
感。然而,与其说这种反常识感否定了实践紧迫性藉操持以现身的事
实,倒不如说揭示了实践紧迫性之何谓的更深层意蕴。因为那些贴近
“紧迫性”字面含义的操劳与操持样式固然是一般意义的紧迫性的现身
样式。但就像海德格尔( 2012犫 : 120 )所谓处于存在之离弃状态(包括存在
之遗忘与真理之崩塌)的急难的“无急难状态”是“最高急难”那样,也像
马克思所谓在异化劳动中的劳动者越是努力劳动就越加剧异化状况那
样,那些貌似有悖紧迫性之流俗含义的紧迫性反倒有可能是最高的实践
· 1 9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