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8

因病信教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终极的价值基础,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中的“应当的应当”。在中文语
   境中二者的差异在于:“信念”作为一种“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13
   具有目的取向的意味,是为了完成一定目标而持有的心理状态,且这种
   目的取向往往是世俗的。如在常见的“有必胜的信念”这样的表达中,
   “信念”即是主体期望达到“胜”这一世俗目的而具有的心理状态,这种
   状态是主体达致目标的重要条件,其本质上以工具理性为基础。“信
   仰”一词则蕴含着价值和意义,是对人生终极问题的回应,是一种价值
   理性的体现。总的来说,作为不同性质的心理过程,二者在知、情、意上
   具有明显的差异。信仰内含着对“神圣存在”无条件、确证的认知状态,
   在情感和意志上具有强烈的超越和救赎特质。而信念内含着把宗教视
   为一种工具的认知,其情感和意志均以“特定的目的”为核心展开,且这
   一目的一般是世俗的而非绝对的价值层次的。 14 以“信念”来理解农民
   的信教心理,“寻求疾病的治疗”这一特定目的取向以及由此形成的对
   宗教的工具化认知显然是不言自明的,如何理解其间的情感和意志投
   入呢?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对若干位刚信教的信徒进行了长时段的历时
   观察,结果发现在参加仪式时,每一位信徒都表现出极强的情感投入,
   专注、凝神是这些信徒常见的面部神情,甚至有人情不自禁地声泪俱
   下。在多次参与观察中,我们发现了信徒 犆 ,他属于只在发病时才前往
   教堂祷告的典型个案,他甚至从来没有读过《圣经》。在一次祷告活动
   结束后,当我们问及他是否用心在做祷告时,他对这一提问深感意外,
   态度鲜明地告诉我们说:“怎么能不用心呢,只有把心、把整个人交给上
   帝,上帝才能感到我的付出和奉献……我相信上帝有大能……能把我
   的病治好。要是不用心,我又何必过来?我盼着我的病好啊!每一次
   祷告,想起这么多年来我受疾病的折磨,我都忍不住要哭一场。”(访谈,
   2014 / 07 / 22 )


   13. 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第 1452 页。
   14. 当“信念”的目的取向属于绝对价值层次时,如宗教救赎,此时的“信念”则隶属于“信仰”
   下的“信念”,是“信仰”的构成要件,亦是一般宗教心理学所探究的“宗教信念”。在宗教心理
   学中,“宗教信念”与其他一般信念是不同的,它专属于信仰领域,强调一种神圣体验、指向一
   种超越的存在,是一种人神关系的体现,其构成了宗教性的核心(阿盖尔, 2005 : 102-103 )。
   本文所说的“信念”乃指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信念,而非绝对价值层次的信念。

                                                           · 1 1 ·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