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7

社会· 2017 · 4

   是我信了,病就要好,不然,就觉得自己白信了,总感觉每星期礼拜日都
   要来教堂,什么事也做不成,又耽误时间,又没效果,那还来干嘛。”信徒
   犎 说:“一开始信的时候,感觉就是不尽心,当时旁边人在祷告,嘴里念
   这个念那个,我也跟着跪着,但啥也听不懂,就这样跟着人家去了几天,
   发现病也没好,再加上家里面要照顾小孩,要干农活,要赚钱,我就不怎
   么去教堂了……有把教会当工具的感觉。”(焦点访谈, 2014 / 03 / 10 )
       “ 信”所内含的“马马虎虎”、“没有足够信心”和“不尽心”等这些信
   徒自白的心理状况表明,此“信”难以达到“信仰”的层次,它颇类似于宗

                                            狆
   教心理学家普拉特所言的那种“最初的轻信”( 狉犻犿犻狋犻狏犲犮狉犲犱狌犾犻狋 狔                   )(转
   引自陈彪, 2015 )。而“谁能把病治好就信谁”、“病要不好就觉得白信
   了”和“有求必应”等观念表明,此“信”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考量。在
   此,我们暂时搁置“信仰”这一前置判断,探求“信”的贴切含义。当然,
   这么做,并非一种词义考辨,它实质上有助于我们理解农民在信教初期
   的真实心理。法国宗教社会学家爱尔维优·雷杰敏锐地指出,现代社
   会的“信”,未必一定与宗教有关,人们可以信科学、信进步、信革命,归
   根结底,宗教的“信”只是当代社 会中 种种“信”的一种 (转引自 汲?,
   2005 )。换言之,“信”作为联通“疾病”与“宗教”关系的途径,具有一定
   的或然性,并不意味着一种诸如“宗教性”这种先天的、必然的“信仰”冲
   动。信徒 犘 向我们讲述了其对“疾病”与“宗教”关系认知的变化:“现
   在看来,疾病是神拣选我们的方式。但一开始的时候没有这么觉得,只
   是认为自己生病了,身体瘫了,不管信什么,能把病治好就中……一开
   始去的医院,信的医生,不是神,可病没好,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改信
   神……那种感觉有点像掉进河里,又不会游泳,眼看就要淹死了,抓到
   什么就是什么,只要能拽上岸就行。”(访谈, 2014 / 04 / 15 )
       在此,笔者将作为因病信教农民起点心态的“信”与“信仰”相剥离,
   认为此种“信”乃是个体面对危机寻求外力帮助并对外力赋予期许的一
   般性“信念”,只不过这种“信念”指向了宗教而已。之所以这么说,还得
   从二者的语义差异说起。“信念”和“信仰”都以“信”为内核,但分属不
   同层次。罗中枢( 2007 )认为,“信念”所揭示的内容总是同人们“应当”
   持有的态度和“应当”采取的行动有关,它明确表达了主体为了某一目
   标所具有的意愿和决心,是个体意志力的来源。“信仰”以“信念”为基
   础,是“信念”的升华,它的突出特征是精神层面的超越性,为人生提供

    · 1 0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