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5

社会· 2017 · 4

   2014 / 02 / 03 )
       调研中我们发现,被访谈者 犡 信教初期的心态具有普遍性。如果
   撇开“信”所包含的宗教身份宣称这层含义而分析其所蕴心态的话, 10

   信教初期个体“信”背后的目的指向性是十分明确的,在这个意义上,这
   种“信”的确是 出 于 一 种 实 用 考 量,在此,“生 病—信 教”作 为农民“生
   病—求医”的替代性治疗方案(梁振华、齐顾波, 2015 ),二者遵循相似的
   “代价—利益”交换逻辑,只不过在信教路径的选择上,就所需付出的代
   价(如参加仪式、诵经)而言,与在其他路径上所需高昂(经济、时间等)
   成本的“求医”相比,更容易为农民所承担。在此,宗教被视为一种工
   具,而非目的。也正因为如此,以往的研究以“信仰”概念来涵盖农民具
   有实用主义特征的宗教心理,就显得不够恰当。尽管诸如“浅层信仰”
   ( 庄孔韶, 2000 : 438 )、“信仰的实用主义性格”( 犘犪 狆 犲狉 , 1999 )、“中度或
   浅度信仰”(傅有!, 2012 )等概念,确定对农民宗教心理有不同的区分
   与描述。但是我们还是要追问,用“信仰”来指涉对信教初期农民“信”
   的理解是否合适?
       就惯常的“(宗教)信仰”概念而言,其含义无疑是丰富的。在广义
   的层面上,它指涉的是包含宗教组织、群体、仪式、教义等在内的“复合
   系统”。在这个意义上,“宗教信仰”基本等同于“宗教”概念的使用本
   身,具有涵融、一体、统合的内涵特征(很多学术表达都是在笼统的意义
   上使用“宗教信仰”的)。在狭义的层面上,宗教信仰乃是“宗教”的构成
   要件,是宗教的认知和观念层面,是自称一统的观念体系,其载体既可
   以为形式化的宗教经典、教义手册与信经,也可以是非形式化的神话、
   偶像、规范和价值观(孙尚扬, 2015 : 72 )。由此,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
   宗教群体、宗教组织等共同构成了“宗教”的基础要素。无论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理解,笔者发现,它们均指向了制度化层次的“外在之物”,
   而忽视了对基于人“内心之感”的宗教心理的关注。换言之,对信教个
   体而言,既有的“宗教信仰”表达,更多地是把“信仰”作为一种制度化
   的、静态的、易于观察的、呈于表象的“身份宣称”。譬如,我们说某个人
   “有基督信仰”或“信仰基督”,一般即指此人获得了“基督徒”这一宗教


   10. 农民在所言“信”教的时候,包含着两层含义:一种是宗教身份宣称的含义,意味着一种个
   体与宗教的外在、客观依存关系。一种是主观的心理和情感状态,是个体对宗教的内在、主观
   的体验。我们对“信”的分析聚焦于个体主观的心理和情绪感受。
    · 8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