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1

社会· 2017 · 4

   有无纯粹信仰,乃至有无宗教的争议(方文, 2014 )。还有的研究运用流
   行的理性选择理论,以“理性人” 3 假设来判定个体的宗教心理,认为因
   病信教是个体的理性行为,个体基于对“成本—收益”的理性计算,以主
   动的、有目的的心态来满足自己的世俗需求(韩恒、王瑛, 2014 ;郑风田
   等, 2010 )。
       笔者认为,“功利性”和“理性人”判断虽能反映个体的部分心理和
   行为特征,但却无法在整体上准确契合因病信教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
   复杂性,也遮蔽了深入研究的空间。一方面,“功利性”和“理性人”判断
   都没有注意到宗教心理的动态和流变特征。正如经验材料所揭示的那
   样,随着宗教实践的展开,信众群体发生着明显的分化:以基督教信众
   为例,虽然有部分人逐渐成为虔敬的信徒,但是,还是有部分人依然持
   功利性心态,既有部分人选择留在教会,也有部分人选择了离开(梁振
   华、齐顾波, 2015 )。总之,如何理解个体的心理演变,尤其是如何理解
   信徒出现的不以“灵验”为导向的“非功利性”和“非理性”行为(如即使
   病情没有改善,依然虔诚皈依),对此,仅仅以“功利性”或“理性人”概念
   来判断实在显得颇为勉强。另一方面,在“功利性”和“理性人”的笼统
   判断下,研究者们往往觉得因病信教和因事信教(求子、保平安)等其他
   “功利性”的或“理性”的信教行为一样,没有单独对之进行研究的必要,
   即使在诸多基于扎实田野研究的博士论文中,也仅仅把因病信教视为
   信教的原因之一而一笔带过(参见王莹, 2008 : 47 ;黄建波, 2003 : 59 ;刘
   海涛, 2006 : 65 等),缺乏深入探讨。
       在此,我们搁置既有的“功利性”和“理性人”判断,还是试图先从经
   验材料中分析信教农民的宗教心理。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尚需对相
   关理论资源作一简要的梳理。显然,因病信教主要涉及的是“危机”与
   “皈信”( 犮狅狀狏犲狉狊犻狅狀 ) 4 的关系问题。既有研究普遍认为,生命中发生的


   3. 其核心观点为:个体面对宗教采取的是基于“代价—利益”考量的理性态度。正如其代表
   人物斯达克和芬克( 2004 : 53 )所认为的那样:“行为者选择‘消费’宗教‘商品’,就像他们消费
   世俗商品时权衡代价和利益一样”,按照“理性人”假设,面对宗教,一个理性的宗教信徒需要
   做的是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宗教资本投资以谋取更多的宗教收益。
   4. 学界对“皈信”( 犮狅狀狏犲狉狊犻狅狀 )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在西方的知识脉络下,皈信一方面
   可以指个人参加传统基督教会,也可以是指从某一个基督教会到另外一个基督教会;另一方
   面,皈信的含义还可以指个人重新领悟到耶稣为救主而有“重生”之感的情绪性经验(林本炫,
   2003 : 548 )。针对“皈信”的多样性, 犌犻犾犾犲狊 狆 犻犲 ( 1991 : 14-15 )对此概念作出了三种类型的含义
   区分:一是(宗教)传统的转移,指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转换;二是制度的转移,指同(转下页)
    · 4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