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8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78

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


   个问题。在这个不断回答、不断反思的过程中,费先生“从实求知”的
   方法论观念,从侧重社 会 转 向 侧 重人,从侧 重现实 转向 侧重人心,从
   侧重实证转向侧重理 解 和阐 释,从侧 重政 策问题 转向 侧重理 论 和历
   史问题,对社会学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社会学是一种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学科,社
       会学的科学性,使得它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用”
       来解决具体的问题……,然而,社会学的价值,还不仅仅在于
       这种“工具性”。今天的社会学,包括它的科学理性的精神,本
       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思想”:社会学科研和教学,就是一个
       社会人文精神养成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以提高修养、陶冶
       情操、完善人格、培养人道、理性、公允的生活态度,这也就是
       所谓“位育”教育的过程。(费孝通, 2003犪 : 438 )
       费先生强调的“心”的另一个特征,即心的“道德性”,使得研究者在
   认识别人的“心”的同时,也就是在“将心比心”的同时,将“我”和世界的
   关系变成了一种“由里及外”、“由己及人”的具有“伦理”意义的“差序格
   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忠恕的态度由己及人、由近及远地去认识
   他人和世界。这种认识方式,既是在认识世界,又是在反思自己:“包含
   着对认知主体的‘人’本身的鞭策和制约”(费孝通, 2003犪 : 459 )。这使
   得费先生对 犔犲犪犮犺 的第二个问题也给出了自己最终的答案:
           这种观念,不同于我们今天很多学术研究强调的那种超
       然置身事外、回避是非的“价值中立”、“客观性”等观念,而是
       坦诚地承认“价值判断”的不可避免性( 犻狀犲狏犻狋犪犫犻犾犻狋 狔             );它不试
       图回避、掩盖一种价值偏好和道德责任,而是反过来,直接把
       “我 ”和 世 界 的 关 系 公 开 地 “伦 理 化 ”( 犲狋犺犻犮犻狕犪狋犻狅狀 或
       犿狅狉犪犾犻狕犪狋犻狅狀 ),理直气壮地把探索世界的过程本身解释为一
       种“修身”以达到“经世济民”的过程(而不是以旁观者的姿态
       “纯客观”、“中立”地“观察”),从“心”开始,通过“修、齐、治、
       平”这一层层“伦”的次序,由内向外推广开去,构建每个人心
       中的世界图景。(费孝通, 2003犪 : 459 )
       费先生这个对方法论问题的回答,是他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的结果。
   从对农村和边区研究中困惑的反思,到对自己经世济民、学以致用的责
   任感来源的反思,再到最后对中华文明的反思而达到的“文化自觉”,费

                                                          · 1 7 1 ·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