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76

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


           犔犲犪犮犺 认为我们那种从农村入手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是
       不能概括中国国情的,在我看来,正是由于混淆了数学上的总
       数和人文世界的整体,同时忘记了社会人类学者研究的不是
       数学而是人文世界。(费孝通, 1996犪 : 258-259 )
       在这种看法的引导下,费先生开始摆脱田野研究中寻找“典型”的
   困扰,也基本放弃了“类型比较”的努力。但是他仍然认为这种“以微明
   宏”的“微型社会学”的方法论思想存在着一些局限,比如不能解决“多
   维一刻”的时间、空间和文化层次上带来的问题,所以并不完全适用于
   自己以“应用”为主而不是以“理论”为主的研究。 12 这其中的未尽之意
   直到费先生去世前两年以 93 岁高龄所发表的专门论述社会学方法论的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才正式给出给了一个他自己感到
   满意的答案,这个答案可以看作是费先生对“类型比较法”和“拓展个案
   法”的最终超越。
       在这篇文章中,费先生虽然没有再去回顾促使他 进 行 社 会 学 方 法
   论思考的那两个核心问题,但是他在文中的讨论,实际上一方面明显是
   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另一方面又超越了这两个问题,成为对社会学
   方法论的“中国式”思考。他将对方法论的考察几乎完全置于中国文化
   的传统中进行,提出了“将心比心”这一带有强烈中国色彩的方法论原
   则。
       在这个全新的方法论思想里,费先生首先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方面
   出发,“端正”了“我”认识他人和社会的基本方式。人与人组成的社会的
   关键要素,并不在于现成的制度、法律、规章等方面,而是在于“人们日常
   的、细微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交往心态以及与之有关的风俗习惯和价
   值观念”,“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实际上更多地是建立在这种
   ‘意会’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而不是那些公开宣称的、白纸黑字的、明确界
   定的交流方式上”(费孝通, 2003犪 : 450 ),这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不
   言而喻”的默契是人与人组成的群体和社会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费
   先生讲的“人文世界”、“心态”的核心,费先生将其视为区域发展研究、甚
   至“引进外资、企业改造、基层组织、民族关系、都市文化、社区建设”等等


   12. 在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中,学者们对于个案研究的讨论的关键问题也在于重视个案研究
   的理论价值而非应用价值。例如“拓展个案法”也是建立在理论关注基础上的方法(卢晖临、
   李雪, 2007 )。费先生在此处的讨论正是这个意思(费孝通, 1996犪 : 274-275 )。

                                                          · 1 6 9 ·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