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8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68

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


   样做,后来实践也证明可以这样做。这就伟大了。”“我是看到了文化在
   里边发生作用,中国文化骨子里边有这个东西。在他身上,在一个特定
   的时候,这 个 东 西 发 生 了 作 用,他 来 了 灵 感”(费 孝 通, 1998犫 : 269-
   270 )。中国文化里有的“这个东西”,“必然有一种力量,一种容忍的同
   化力,也可叫它凝聚力”(费孝通, 1993犲 : 294 ),具体而言,费先生认为是
   “和而不同”的包容性:
           “和而不同”就是“多元互补”。“多元互补”是中华文化融
       合力的表现,也是中华文化得以连绵延续不断发展的原因之
       一。我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提出了中华民
       族形成过程中的“多元一体”理论,得到了学界同人的广泛认
       同。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
       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
       同”的传统文化。(费孝通, 1998犱 : 304-305 )
       这可以看作是费先生为他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找到的答案。在其晚
   年绝笔之作的《“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一文中,费先生又一次强调了
   他的答案: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分分合合”的历程中,终于由许许多
       多分散孤立的族群,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
       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所以,在中华文明
       中我们可以处处体会到那种多样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儒
       家学说中又有什么东西使它成为一种联结各个不同族群、不
       同地域文化的纽带,从而维系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格局?(费孝通, 2004 : 545 )
       费先生从少数民族研究、边区开发研究到对中华民族的研究充分
   体现了他“从实求知”的治学气质,从志在富民到区域发展,再从挖掘少
   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特色文化到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考,一步步
   走来,由微观到宏观,由经济、社会到文化,其思考的问题、思考的广度
   和深度也像百川融汇一样,用他的“第二次学术生命”将“两篇文章”写
   得大气磅礴。这“两篇文章”是志在富民、务实求真的经验文章,但是贯
   穿于这两篇文章背后的,则是费先生一生恪守的“从实求知”的方法论
   原则。当然,在其生命最后的二十多年里,费先生对社会学、人类学的
   方法论反思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正是这种反思为社会学的发展和中国

                                                          · 1 6 1 ·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