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66
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
猎文化就是鄂伦春族的标志。如果族人放弃这种文化,适应现代社会,
那么还能称之为鄂伦春族人吗?所以这里有一个严酷的选择:是保存
文化呢还是保存人?由此,费先生由民族问题进入了现代化和全球化
问题的思考:
我近来正在思考一个令我烦恼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
国内人口极少的民族当中特别突出,但在我看来它并非只是这
些少数民族特有的问题,而是个现代人或后工业化人类的共同
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文化的人重视和深思的难题。(费
孝通, 1997犫 : 49 )
充满“东方学”偏见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常成为非西方政
治的指导思想,使作为东方“异文化”的西方,成为想象中东方
文化发展的前景,因而跌入了以欧美为中心的文化霸权主义
的陷阱。(费孝通, 1997犫 : 51 )
其次,费先生在《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也提出了引导他余生一直
在思考的问题:导致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凝聚的核心要素到底是什么?
在此文中,他也尝试性地进行了解答:
看来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虽则政治的原因也
不应当忽视。……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王朝都是力求压低汉族
的地位和保持其民族的特点,结果都显然和他们的愿望相反。
政治的优势并不就是民族在社会上和经济上的优势,满族是
最近的也是最明显的例子。……如果要寻找一个汉族凝聚力
的来源,我认为汉族的农业经济是一个主要因素。看来任何
一个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平原,落入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里,迟
早就会服服帖帖地、主动地融入汉族之中。(费孝通, 1988犮 :
141-142 )
在这个阶段,费先生还是着眼于他一生秉持的社会经济分析。事
实上,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写就的《乡土中国》一书中,他就倾向于用生
产方式的社会经济解释代替文化解释。在 1985 年的《社会调查自白》
一文中,他还是在强调“土地”就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人是由土而
来、归于尘土的自然循环的一部分,这种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
而是和谐的农业。
随着上世纪 90 年代费先生转向重视文化的思考,他对这个问题的
· 1 5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