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7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67

社会· 2017 · 2

   回答也发生了变化。实际上,从费先生一系列著作中很难搞清“文化”
   到底是如何第一次出现在费先生关于民族融合问题的思考中的。不
   过,细读全集,有两处线索可以参考。
       第一处是 1996 年《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一文中“意犹未尽”的思
   索:
           热心于文字和语音结合的人们没有注意到“方块字”在中
       国几千年文化中所起的积极作用,那就是阻挡了以语音差别
       为基础、由方言发展不同语言而形成分割为不同民族的历史
       过程。最清楚的例子是多语言和多民族的欧洲,到现在还不
       容易合成一体,在东亚大陆上我认为正因为产生了这个和语
       音脱钩的文字体系,汉族才能保存地方方言而逐渐统一成一
       个民族,而且掌握着“方块字”作为信息媒介的汉族才能起到
       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的作用以成为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
       的民族,同时还起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作用。(费孝
       通, 1996犪 : 275 )
       这是将中华文字作为凝聚力来源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处则出
   现在中国社会学学术史上必将成为重要事件的《孔林片思》一文中:
           这个思想是我在山东游孔林的时候,突然有感而发 的。
       人的思想有时候是很奇怪的,往往是突然受到启发而悟到的。
       我在孔林兜圈时,突然意识到孔子不就是搞多元一体的心态
       这个秩序吗?而他在中国成功了,形成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
       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像前捷克斯洛伐克及前苏联那种分裂的
       局面,是因为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而中国人的这种心态是
       怎样形成的,汉族怎样形成这样一个大民族, 11 亿人又是怎
       样会形成这样一种统一的“认同”( 犻犱犲狀狋犻狋 狔            )?这不是偶然的,
       也不是一种空洞的概念,而是一种具体的东西,影响深远的东
       西。(费孝通, 1993犮 : 244 )
       这已经很明确了,费先生从此开始在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中
   寻找民族凝聚力的答案。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社会学”式的,即并
   不是从理论和文本出发、离开具体的人的行动来谈文化。例如他认为,
   解决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的智慧就来自于中国文化,只不过“邓小平
   想到这一点,不一定是从理论上边想,他是从实际生活里边感觉可以这

    · 1 6 0 ·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