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4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64

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


   接西藏和甘肃的一条贸易走廊,而回族善于经商的历史传统使得在这
   条走廊上奔波的人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费孝通, 1986犫 : 163 );在海南,
   他看到当地橡胶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但是受益的都是国营农场,而黎
   族、苗族的农村还是茅草房(费孝通, 1987犪 : 306 )……这些现象使得费
   先生开始从富民和办工业、发展经济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民族关系到
   底与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费先生早年之所以涉足少数民族领域的研究,与他在清华大学跟
   随史禄国学习体质人类学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这构成了他早年基本的
   民族观。从英国学习人类学回国之后,他写了一封信反驳顾颉刚“中华
   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并在报纸上刊出。接着顾颉刚又撰述长篇大文进
   行反驳。费先生表示当时并不能理解顾颉刚的意思,认为不符合中国
   多民族的历史事实(费孝通, 1993犱 : 269 )。解放以后,费先生参加了当
   时民族识别工作,这给他带来了认识上的很大提高。通过实际调查,费
   先生认识到,中国社会既不能用前苏联斯大林所定义的“民族”概念简
   单地进行划分,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的“民族 - 国家”的概念去理解中国
   的民族差别,“‘民族’的概念是活的,不是死的,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 民族 识 别 不 能 从 定 义 出 发,不 能 离 开 一 定 的 历 史 条 件”(费 孝 通,
   1985犪 : 28-29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民族”概念本身包含了三个层
   次:
           第一层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这是中国历史发展决定的,
       确确实实存在一个中华民族。第二层是组成中华民族整体的
       各个具体民族,……第三层是中华民族里各个民族内部的各
       种“人”,如广西金秀瑶山里的五种瑶人。(费孝通, 1985犪 : 29 )
       在对广西金秀瑶山的研究中,费先生对民族关系的研究呈现出更
   加深刻的认识。广西金秀的瑶族根据他们的自称可以分为五种,从语
   言上看,他们可能分别有不同的来源,进入大瑶山之后,逐步凝聚成为
   一个民族共同体,但是又保留着一定的各自的特色。大瑶山中呈现出
   的民族之间“既有融合、又有分化”(费孝通, 1986犪 : 13 )的复杂情况,在
   费先生看来,就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的缩影,一个“宏观研究中的
   微型调查”(费孝通, 1986犪 : 14 )。
       在这些考察和思考的基础上, 1988 年,费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发
   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了他对民族问题的理论观点。

                                                          · 1 5 7 ·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