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社会》2017年第3期
P. 25

社会· 2017 · 3

   前,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的主要王朝共有十个,分别是秦、西汉、东汉、西
   晋、隋、唐、北宋、元、明和清。 6

       (二)主要王朝的治理体制
       为了便于比较历代主要王朝在治理体制上的差异,我们以各王朝
   的鼎盛时期为时点,列出其治理体制的主要特征(见表 3 )。
       (三)集权与分权的演变
       表 3 显示,历代王朝在鼎盛时期所形成的治理体制,均在一定程度
   上偏离了理想状态的郡县制。而且,在一个王朝的存续期间,治理体制
   也往往经历了很大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自秦
   至清,治理体制的演变趋势是逐渐形成稳定的、覆盖全国各地区的郡县
   制。在这两千余年间,治理体制的演变主要发生在三个维度上,分别为
   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和省级政区由兴废不定到
   逐渐稳定。
       1. 分封与削藩
       第一个维度是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即分封与削藩。分封是中央
   政府在政治上采用地方分权,把地方统治权(包括地方军事、人事、财政
   等管辖权)授予地方诸侯,并允许世袭。削藩则是中央政府的政治集
   权,即收回地方统治权,建立郡县制的地方政府,用中央政府任命的流
   官替代世袭诸侯。在这一个维度上,治理体制演变的基本特征是:王朝
   初建之时,因立足未稳,有可能实行局部的分封制,这样的王朝有西汉、
   西晋、元、明和清; 7 然而,一旦王朝稳定下来,必定谋求削藩,其中,成功
   削藩的有西汉、明和清,无力削藩的有西晋和元。 8


   6. 北宋是接近于统一中国的王朝。清之后的民国时期虽然继承了清的领土,但未完成内部
   政治和军事的统一,先后有军阀战争、北伐战争、国共第一次内战、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内战
   等。所以,我们没有把民国阶段列入历史上的统一“王朝”。清之后,在中国大陆地区建立的
   统一政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7. 清代有封王,却是虚封,只有爵位,没有封土。但是,清初有“三藩”和“藩王”:平西王吴三
   桂,镇守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建。“三藩”无世袭封地,但各
   藩王在其控制的地区俨然成了事实上的诸侯王,统辖兵权、财权和人事权,清廷为了避免藩王
   反叛,只能暂时承认。
   8. 西晋皇室太弱,自始至终都无力削藩,反而反其道而行之———为了抗衡各宗王势力,大封
   皇子王,局面遂一发而不可收。武帝死后,爆发“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在内战中倾覆(周振鹤,
   2005 : 53-55 )。元仁宗有削藩之举,但因蒙古诸王的权势过大,削藩之策未实施下去。 1315
   年,元仁宗下令取消诸王任命其封地的达鲁花赤(地方最高长官)的权力,改由中央(转 20 页)
    · 1 8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