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社会》2017年第3期
P. 100
中华帝国治理的“不可能三角”与治乱周期:从“风险论”出发
下面我们分析朝代初期统治者防治政变风险策略。
在有关威权主义的研究中,制度学派认为统治者用以降低潜在政变
风险和维持政权存续的两种重要制度机制为“权力分享制度”( 狅狑犲狉
狆
狊犺犪狉犻狀 犵 )和“笼络吸纳”( 犮狅狅 狆 狋犪狋犻狅狀 )。不同的制度选择型塑不同的政治经
济结构。现在,让我们来审视一下中国历代开朝者的策略选择。
在西汉,如前所述,刘邦只在政权尚未稳定之前采取权力分享以
交换获胜联盟的政治 支 持,一 旦政 权稳定,他便铲 除异 姓王,改封刘
姓宗室,希望能以宗室之力巩固政权。不曾想,这反而成为之后最大
的政变风险来源,使接下 来的 几 位继 任者 穷于应 付。在“七国 之乱”
平定后,统治者终将权 力 收 回,宗 室诸 王不 再享有 政治 权力,只享受
待遇。东汉的光武帝谨记西汉教训,不再采用权力分享制度,而以高
秩厚禄待之,甚至不任以吏职,以防功臣把持朝政,堵塞进贤之路(林
剑鸣, 2003 : 740 )。接下来几个统一朝代的开国者也都以笼络和吸纳
替代权力分享来治理政变风险,唯一的例外是元朝和明朝。在元朝,
元世祖在削去汉世侯的封地后,采纳汉臣郝经等人的建议,分封诸子
以亲驭疏,从此埋下 以 后 宗室 诸王 政变的 风险。在 继 任者一 次次平
乱,进行削藩的同时,又以大手笔的恩赐笼络代之(李治安, 2003 : 418
-421 )。朱元璋也采取同样策略,大封诸 子,以防 权臣,巩固 政权。 5
同样的情节再次上演,朱元璋死后不久,诸王叛乱,成祖成功上位后,
随即收回权力,改以笼络代之。 6
除裂土封王的权力分享外,历朝在中央政治权力的分享上也是步
步紧缩。先是武帝将决策权力从外廷移至内廷,东汉的光武帝进一步
弱化三公权力,唐分散相权职能,宋朝采三权分立,明朱元璋在“胡惟庸
案”后更是废除宰相职位,清朝先有康熙的南书房,后有雍正的军机处
来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7
总的来看,历朝统治者更倾向于采取笼络吸纳方式以避免政治联盟
5. 朱元璋言,“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
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明太祖实录》卷五一)。
6. 藩王“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明史稿》)。
7. 削相权集内朝,反复为历朝统治者用来防治朝臣窃权的策略,然而,统治者在当下却未料
到,原为加强皇权的机制,在往后成为近臣宦官外戚窃权的快捷方式。继任统治者为收回皇
权,再度设置新的内朝,昔日内朝成为外朝,直到新的内朝再度被近臣所据,形成内外朝的变
迁周期。对于近臣藉内朝机制窃权的现象,仲长统在《昌言》中有言:“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
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转下页)
· 9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