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社会》2017年第3期
P. 98

中华帝国治理的“不可能三角”与治乱周期:从“风险论”出发


      以西汉为例,开朝之初,大乱方平,刘邦采取轻徭薄赋策略,以平息
   秦末所起民变。另一方面,为取得获胜联盟的政治支持,刘邦先是采取
   权力分享策略,大封异姓功臣为王,待政权稳定后,再铲除异姓王以防
   政变。其后考虑到秦灭亡乃因无宗室相救,就大封刘姓宗室为王,但也
   埋下了以后宗室诸王政变的祸源。文景二帝时期,宗室叛变迭起,统治
   者疲于应付,是以在外患问题上采取和亲政策避战,而在民生政策上,
   虽国库歉收,但为防民变,统治者并未增税,而是采取标售官爵的方式
   筹措财源,史称“文景之治”。
       自高祖至文景时期,统治者在风险治理上都采取模式 Ⅰ (政变 +
   民变),但至武帝时转向模式 Ⅱ 。武帝即位后,在政变风险的防治上采
   取进一步措施:削相权集权内朝,迁徙扶植郡国豪强以制衡旧贵族势力
   (林剑鸣, 2003 : 340 ),察举制度甄补人才以制衡功臣集团。但在外患问
   题上,武帝一改前面几位统治者的和亲政策,连续发兵匈奴,财政严重
   亏空。虽尝试另辟财源(卖官、盐铁专卖等),但仍无可避免地增税,导
   致流民四起。 2 加之宫廷政治争斗,巫蛊之祸不断,政权陷入危机,武帝
   下诏罪己,止擅赋,力本农,不复出军(杨际平, 2013 : 42 )。
       昭宣两帝即位后,再度回到风险治理模式 Ⅰ ,停止对外征战,数度
   减免税赋,同时继续举召贤良文学入朝,并应对宗室与权臣的谋反。是
   为“昭宣中兴”,但西汉政权已不再稳固。在接下来的 59 年中,外戚、宦
   官和儒臣政争不断,当初汉武帝为集权所设的内朝反而成为外戚和宦
   官便于擅政的机制。另一方面,由于前朝的笼络扶植政策导致官宦豪
   强兼并土地,农民逃户日增,民变四起,最终亡于外戚王莽的政变。
       综观图 2 几个朝代的治理模式变迁可发现,其变迁规律基本上符
   合上节所述的“不可能三角定律”,但凡有第三种风险治理加入时,便打
   破政权的稳定性,进入不稳定期。这样的转变节点多半是由外患风险
   治理所引起的,且在朝代初期,绝大多数是因统治者采取扩张性军事行
   动所引起。在西汉是武帝征匈奴;在东汉是和帝征匈奴、月支;在隋朝
   是炀帝的东征终结其父的“开皇之治”;唐朝则有太宗、高宗的辽东战争
   及稍后玄宗的对外战争分别结束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北宋开

   2. “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疲耗”
   (《汉书 . 匈奴传》)。“用度不足,乃榷酒酤,?盐铁,铸白金,造皮币,算至车船,租及六畜。民
   力屈,财用竭,因之以凶年,寇盗并起,道路不 通 … 是 以 末 年 遂 弃 轮 台 之 地,而 下 哀 痛 之 诏”
   (《 汉书 . 西域传》)。
                                                           · 9 1 ·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