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0 - 《社会》2017年第1期
P. 240
实用专业主义: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界定及其逻辑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的社工就是连走路都没走好。死
人跳楼你不会处理,老人在中心摔倒不会处理,临床治疗或者
介入手段不懂,你还空谈什么政策实践?( 2犉 )
资深社工同样认为技巧性知识是凸显专业身份的重要途径,更是
与原来的“行政社会工作者”相区分的标志。
如果你在面对服务对象的过程中,不呈现一点技巧的话,
那你跟居委有什么区别?跟平常人交流有什么区别?如果没
有社工技巧性的东西在,做一些治疗性服务的时候也会缺乏
社工元素,你的专业性就体现不出来了。所以一定要掌握技
巧性知识。( 3犇 )
在这样的逻辑下,“实务技巧”顺理成章地成为最多指标获得通过
的层面(占 50% )。专家认为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尚处于起步阶
段,应规范社会工作者掌握程序性的能力,从而体现专业性。因此,大
量工具性的指标得以保留,如“介入—一般预估”“介入—危机预估”“介
入—实施介入”“成效评估”和“保证服务质量”等能力。
整个介入流程,包括从发现问题,怎样跟服务对象建立关
系到解决问题,我觉得每个社工都必须掌握,因为对服务成效
影响非常大。( 1犔 )
介入前的预估要非常重视,现在很多个案做不好就是因为
预估没做好,甚至在预估都没做好的时候就把计划弄出来了。
比如一个居民来求助,社工就知道他要钱,连人家的家庭关系、
经济资源等背景状况没搞清楚。如果要钱就给钱,那社工成了
提款机啦!其实案主的家庭经济是不错的,就是关系恶劣,这
时候社工就要改善关系。很多个案走过场,就是因为目标没做
好。乱来、瞎整的话,社工怎样体现专业性呢?( 2犓 )
相比之下,“介入—理论应用”能力未获通过,原因在于“到最后行
不通”和“在现实中的重要性很低”:
就算很专业的情况,到最后一定要行得通。如果你拿一
些很高大上的理论或者模式,到最后行不通,你在那里讲了半
天“专业”也是没用的。( 2犃 )
老实说,你写一个活动或组织一个小组的时候,可能第一
时间想到的是怎样去搞这个小组或者它的实际内容,后来才
· 2 3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