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4 - 《社会》2017年第1期
P. 244
实用专业主义: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界定及其逻辑
现有文献已初步对中国社会工作“去政治化”和“技术化”之间的关系进
,
行了探讨。例如,梁芷芳等( 犔犲狌狀 犵犲狋犪犾. , 2012 )通过分析中国官方关
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话语,认为“去政治化”和“技术化”非常巧妙地结合
在一起。当官方话语论述把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都归结于个人责任,“以
人为本”便成为新的政府治理理念,这就要求治理技术也要随之更新。
结果,以调解“心理功能”和“人际关系”为导向的社会工作就被大力发
展。许英( 犡狌 , 2013 )描述了山东省一个社工组织如何从草根的身份逐
渐成为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这个转变过程的关键在于,社会工作者
需在工作中能够重点实践政府所赞同的价值观(如“关怀”和“利他主
义”),但代价是淡化甚至牺牲专业另外一些核心价值观(如“民主”和
,
“参与”)。梁芷芳( 犔犲狌狀 犵 2012 )对 广 州 和 深 圳 的 社 会 工 作 者 进 行 访
谈,发现他们为了获得政府的认同,在工作中将“个人康复”的理论和技
巧作为首要的介入方向,从而避免采取结构性取向的手法。
本研究与这些文献相呼应,同样指出“去政治化”和“技术化”的倾
向。但是,本研究将这两个特征纳入“实用”概念,视为具体化原则:“适
合本土情景的能力”实质上指“去政治化”和“技术化”。具体来说,本地
专家认为,对问题的介入可以有多种方向,不一定要运用宏观(如“结构
性因素”和“政策实践”)或激进(“议题倡议”和“增权”)的能力。相反,
“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和“促进社会改良”等方向更容易在实际中运
用,而且还不会损害社工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另外,本地专家之所
以偏好技术化能力,是寄望通过一些能够有效地帮助社会工作者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12 项“实务技巧”层面的指标)寻找专业的身份和
认受性。
与西方能力视角相比,中国“实用专业主义”能力体系有以下两点
区别:一方面,西方能力视角深受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福利国家改革中
引入市场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影响,核心是追求标准化,甚至全球化。因
此,其三个特征(全球标准化、技术化和去政治化)是并列存在的。而中
国能力视角则是在西方社会工作全球化的影响下,本地专家结合中国
的政治体制,产生本土的应激和选择原则,偏向那些符合本地情景和可
以实际操作的能力。简单来说,出发点是“犬儒”,但表现是“去政治化”
和“技术化”。
另一方面,当西方能力视角为了抑制“技术化”和“去政治化”的倾
· 2 3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