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4 - 《社会》2017年第1期
P. 174
诸神之争的再阐释:一个社会学的结构视角
尬,即宗教因失去了垄断性无法维护自身的神圣性解释,从而失去了客
观化意义,趋于心理化和主观化。换句话说,宗教在多元主义环境下由
于失去心理意义和存在论上的客观外在标准而趋向私人化,无论宗教
是否调整教义都会导致神学危机。因此,多元主义和世俗化共同导致
神学危机,其中以脱离了天主教会的新教教派最为显著(伯格, 1991 :
180 )。伯格的理论直指新教将面临结构以及心理上的危机,即教会的
危机与神学的危机,宗教会逐渐边缘化,最终被世俗意识形态所取代,
原因在于宗教的看似有理性很容易受社会工程影响,因而看似有理的
宗教命题或者宗教经验也许会被认为是社会工程的产物而丧失真实性
(伯格, 1991 : 211 )。市场论的经验研究颠倒了宗教的看似理性与社会
工程之间的关系。
伯格的方法论借助看似理性与社会工程的辩证关系,但并未清晰
展现西方社会的宗教变迁,原因在于他并未把握宗教价值理性与工具
理性的复杂张力。韦伯( 2004 : 462-463 )在比较宗教学导论中阐释宗
教的经济伦理时反复强调,具体的经济伦理结构和建立于其上的制约
条件异常复杂,宗教规范下的生活样式受制于具体的政治经济诸因素,
因此不能将宗教的神学学说与其组织架构简单对应。伯格的问题在于
他简化了宗教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复杂关系,理论建构既忽略了不
同宗教的本质特点,又简化了宗教教义与其制度依托之间的关系,因
此,伯格对世俗化命题的分析停留在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经济结构之中,
未能揭示韦伯关于宗教理性化的内在意义,同时也忽略了不同宗教之
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基于每种宗教建构的有理性结构,论证个人安
身立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与其工具理性存在复杂的关系。伯格回答韦
伯诸神之争问题仅仅是按照西方宗教样式的社会工程与神学解释的对
应关系进行,这种社会工程即维护基督教价值的工具理性,它强调必须
依靠教会的垄断性地位,要求神学在教育、经济、法律和其他机构中保
持统一性和连贯性以便灌输宗教的价值观念;然而,随着多元现代性的
深入,有理性结构的崩塌导致这些社会工程无法统一运作,因此,宗教
丧失自身的合理性而走向衰落。
三、宗教作为市场行为
伯格认为宗教作为市场代替神圣的帷幕不足以为人们提供统一的
· 1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