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社会》2017年第1期
P. 172
诸神之争的再阐释:一个社会学的结构视角
裂,随后,普通人出现“意义问题”和对宗教的“信任危机”(伯格, 1991 :
149-152 )。在这个意义上,伯格实际上追随了马克思的想法, 10 认为
世俗化的辩证关系表明宗教的崩溃源于社会结构变迁,它导致了宗教
的心理化,因此宗教衰落是一个从结构到意识的过程,现代性带来了工
业化和现代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世俗化及宗教衰落,二者相互促进。伯
格肯定了生活方式及现代性的结构变迁与世俗化的直接关联,类似上
述泰勒的观点,即基于现代性的新的社会想象里包含了新的工具理性,
它改变了人的意识结构乃至体验世界的世俗性方式。韦伯论述的新教
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的张力机制,在伯格的世俗化模型里被转化
为现代化催生新的社会结构,例如资本主义秩序与工业化的社会经济
秩序造成了宗教的边缘化和私人化(伯格, 1991 : 156 )。后来,由于对自
身理论的反思加上市场论者的批评,伯格又否定了这一命题( 犅犲狉 犵 犲狉 ,
1997 : 974 ),这表明社会结构与宗教价值的关系结构并未被充分理解。
再次,观念的诸神之争被还原为宗教的价值理性与其结构设置之
间的对应关系发生破裂。世俗化的必然性在于宗教的制度垄断为宗教
所提供的合理化论证维系了整个社会有关宗教真实性的“共同常识”
( 伯格, 1991 : 160 ),假如宗教丧失这种垄断性,人们关于宗教的共同常
识也会碎片化。西方中世纪宗教由制度性垄断向现代性转变的标志在
于民族国家体系里的政教分离及宗教多元主义的出现,但是它们并未
直接导致宗教衰落,这反映在美国宗教市场的现实中。伯格的问题在
于他强调了垄断宗教解释权的政治权威性以及宗教价值观念的结构统
一性,这使人们相信宗教世界观的普遍合理性,但他本能地预设在社会
工程项目失去垄断之后,不同宗教观念的诸神之争会撕裂人的世界观
的统一性从而产生意义问题,人们由于不能维持统一的、一贯的世界观
而陷入观念的冲突。实际情形远比伯格的预设复杂,一方面不同宗教
以及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的竞争与宗教教义、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相互
作用,宗教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与宗教世界观相连接而呈现价值理性
10. 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及其异化的论断在伯格的理论建构中均有直接的表现,如马克思
( 1995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到,“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这个
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伯格主要吸
收了马克思有关宗教的意识建构及异化的观念,以及此处涉及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由于这
一点伯格愈加承认宗教发生了心理化。
· 1 6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