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1 - 《社会》2017年第1期
P. 171

社会· 2017 · 1

   有真实性的世界的连续存在,要求有一个社会‘基础’。这个基础也许
   可以称为它的看似有理结构( 犾犪狌狊犻犫犻犾犻狋 狔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犲 )”(伯格, 1991 : 55 )。
                             狆
   这样,诸神之争成为社会原有体系中宗教一元垄断理所当然( 狋犪犽犲犳狅狉
   犵 狉犪狀狋犲犱 )的合理化论证,它依赖于宗教的社会基础,即这种论证是以相
   应的“社会工程”为保障。而这种依据基督教教义结构的宗教定义仅仅
   揭示了欧洲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其中教权和皇权并立,教会通过对各个
   教区的管制以及对大量神职人员的管理构造了一个庞大的等级体系。
   伯格将这种教会体制安排视为社会工程项目,具体分为两种方式:一是
   以整个社会 作 为 这 种 有 理 性 结 构,二 是 靠 亚 社 会 群 体 (伯 格, 1991 :
   58 )。 9 合理性论证就是向大众灌输其神学解释,在整个社会被一元宗
   教主导的前提下,宗教对学术、法律和教育的垄断为宗教学说的传播提
   供了这种合理化空间。西欧的宗教历史是围绕着教会主导的制度性宗
   教展开的。伯格认为天主教的教会制度人为地划定了一条神圣与世俗
   的边界,这种宗教分类的自身属性就预示了宗教的世俗化,伯格甚至将
   这种世俗化扩展到犹太人的移民迁徙史,即由于信徒生活情境的变化,
   信仰上帝的世界观愈来愈超验化,因此,西方宗教在原初就蕴含了世俗
   化的可能性(伯格, 1991 : 147-148 )。伯格( 1991 : 148 )通过梳理天主教
   内部历史形成的制度结构和神学教义,认为神圣与世俗的张力催生了
   基督教的世俗化,基督教正是自己的掘墓人。伯格揭示了基督教在前
   现代的中世纪教会的一元化特征:外部世界被认为是低级的、野蛮的、
   异教徒的世界,在神学上不被承认。
       其次,伯格认为韦伯的新教伦理理性化就意味着宗教的世俗化。
   “ 世界的祛魅”被理解为隔绝超验的神性与人性的自然世界失去了神秘
   性。受韦伯对古印度教和犹太教分析的影响,伯格( 1991 : 35 )认为犹太
   人的迁徙以及教会制度的设立使新教通过简化的仪式和信仰实现宗教
   的超验化、历史化和伦理理性化,因此,保障神圣的方式———神秘、奇迹
   和巫术———就被彻底掐断,宗教的世界观与其生活方式之间出现了断


   9. 整个社会与亚社会提供的社会工程项目在真实性与合理性方面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区别
   在于方式的选择,即整体与局部的运作,这似乎对应于韦伯、特洛尔奇发展的从教派到教会的
   理论。伯格这里主要突出教会的垄断构成了对宗教真实性的结构保障,但伯格认为教派难以
   保障宗教的合理化论证,因为破碎的教派提供了相互冲突的教义而破坏了以基督教为基准的
   宗教完整性。

    · 1 6 4 ·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