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社会》2017年第1期
P. 166
诸神之争的再阐释:一个社会学的结构视角
繁荣( 犺狌犿犪狀犳犾狅狌狉犻狊犺犻狀 犵 )的价值有限性,因此泰勒既相对肯定了世俗
文化的价值,又认定凭借与世俗需求的张力,宗教会长期存在。泰勒的
调和理论采用了与世俗化模式类似的分析方法,但结论的侧重不同:既
涵盖了市场论意图表明的宗教功能,又以基督教与世俗文化的张力肯
定了世俗时代宗教存在的必要性。然而,他的分析也只是就西方哲学
宗教观念而言,且忽视了宗教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 犆犪犾犺狅狌狀 ,
2008 : 455 ; 犓狅犲狀犻 犵2016 )。彼得·伯格早已指出基督教的世界图景统
,
一性已经因教会和神学方面的变革为世俗化创造了条件,这种统一性
因为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面临解体,同时,市场论者指出开放的宗教诠
释由于降低了与世俗文化的张力会被后者替代。综上,诸神之争揭示
的世俗化议题并不意味着现实意义上的宗教衰落,而意味着我们可从
宗教与其所处社会结构乃至文明传统的关系来揭示宗教的意义和功
能。
“诸神之争”预示了现代人在生活意义与工具选择上的张力。韦伯
从社会行动的角度出发区分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以解释这一张力
( 犠犲犫犲狉 , 1978 : 85 )。 2 简单说,价值理性存在于人的内在精神追求之中,
工具理性是服务于价值的技术手段,也被称为目标手段理性。韦伯用
这对方法论工具从社会行动角度深入分析了文化和社会结构,认为新
教伦理开启了西方社会的理性化乃至普遍历史进程。韦伯的理论深刻
揭示了西方宗教理性化的复杂张力,为全球其他文明传统提出了通往
现代性的一个艰深课题。首先,韦伯通过对世界宗教的比较研究(如
《中间考察》),按照宗教态度的倾向性将东西方宗教分为四种理想类
型,即入世和拒世分别对应苦行主义和神秘主义(韦伯,[ 1905 ] 1987 ,
2011犫 ),涵盖了诸如天主教、新教、儒教和佛教等东西方宗教的基本特
点,分析了不同宗教世界观及个性伦理的价值差异,表明新教的入世禁
欲主义态度对西方社会的理性化发挥了独特作用,而西方社会的理性
化也带来了多元主义价值冲突。面对韦伯所揭示的宗教理性化的结构
性难题,施特劳斯( 2003 )认为韦伯的“诸神之争”相对化了多元价值从
2. 这些概念本身的区别需要在具体的文本里进行分析,但其连续性反映了韦伯使用这种二
分法的方法论工具的特点,其中韦伯对价值理性的基本定义尤为重要,即一个人基于伦理的、
美学的、宗教的或其他的特有价值决定其行为。宗教上价值理性的选择其实构成了人们宗教
行为的根本立足点,因为它直接联系到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 1 5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