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1 - 《社会》2017年第1期
P. 121

社会· 2017 · 1

   制下国家参与资本的形成过程不同,后者固然也投资公共基础设施、经
   营公共企业进行资本积累,但是由于国家仍然主要依赖于私人资本,所
   以并非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要的资本积累模式。早期或经典社会主义
   国家力求加快工业化步伐,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将国有企业的创建作
   为国家政策的核心部分(埃文斯等, 2009 : 76-77 )。这可能是因为有些
   产业需要投入巨额资本但回报周期较长,只有国家有能力处理,还有可
   能因为国家出于军事的或者政治的甚至是国际竞争的原因而追求资本
   积累。其结果是在总体上国家取代了私人资本家(尽管有区别),所以
   就可能出现新的工人阶级问题,即劳动力与资本的矛盾有可能转变为
   工人阶级与国家资本以及官僚阶层的矛盾。
       从工厂的角度观察,国家和国家资本直接面对工人阶级所产生的
   危险并非来自于理论逻辑与道义逻辑上的无法自圆其说。通常,计划
   经济体制下典型的社会主义工厂制在生产关系上可以被解释为:国家
   不再是收保护费的一方而是代表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全体人民,国家
   的汲收完全作为公共开支成本;由于国家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所以国家
   汲收不是国家替代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而是如同一个人把自
   己的所得部分用于吃饭,部分用于交往一样。尽管如此,在具体的生产
   关系而非一般生产关系意义上,仍然可能出现工人阶级问题。在日常
   的工厂生产过程中,工人不仅仍有可能感受到其所得不是他的全部劳
   动应得,更主要的是可能出现企业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关于这个问
   题,早先一些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厂制的批评性研究相当敏锐(华尔
   德,[ 1986 ] 1996 ;路风, 1989 ;李猛等, 1996 ;李汉林, 2004 ;田毅鹏, 2007 ;
   李路路等, 2009 ;李路路, 2002 , 2013 ; 犔狌 , 犲狋犪犾. , 1997 )。 12 但是,这些研


   12. 例如,华尔德( 犠犪犾犱犲狉 , 1984 , 1995 ) 1979 年至 1980 年在香港进行的关于大陆由国家主导
   工业化、彻底改造过的工厂制和工业组织以及日常生产过程的访谈中,发现工厂中实际存在
   的各种矛盾冲突,所得到的三个总体印象,以及他所归纳的、被后来单位制研究者描述为单位
   控制的现象,都可谓相当准确。“第一个印象是工人对工厂以及工厂中的领导在许多方面的
   依附,这比现存的有关政治经济体制的研究所提供的情况要严重得多。第二是党政领导在少
   数忠诚的工人中发展起来的稳固的垂直性关系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忠诚里,公与私混杂在一
   起。它所造成的社会分裂广泛地反映在工人的认识、利益以及政治行为中。第三是一套政治
   刺激体系。这套体系表面上看来以政治号召和非物质性刺激为基础,实际上却基于物质奖励
   和个人前途上根深蒂固的任人唯亲原则。”他随后又发现,依附、垂直性关系、紧密的个人联系
   网络这些他原以为仅仅是中国特色的现象,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国家工厂的未被以往研究发现
   的共同基本特征,因此可以被命名为“ 犮狅犿犿狌狀犻狊狋狀犲狅狋狉犪犱犻狋犻狅狀犪犾犻狊犿 ”(注:译者将其译作“共
   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未必很合适)。“新传统”之所谓“传统”,华尔德自己理解和(转下页)
    · 1 1 4 ·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