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社会》2016年第6期
P. 46
孤独个体的共同生活:自然社会的“自然”与“社会”
鲁滨逊和爱弥儿的形象都深刻揭示了现代秩序对人性的双重要求:一
方面,每个人都必须能够成为孤独的个体,如作者所说,孤独不是一种
简单的状态,而是一种独特的现代生活方式,一种只有经过训育才能获
得的人性和能力(李猛, 2015 : 7 );另一方面,孤独又不是远离社会,而恰
恰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共同生活。但正是为了理解孤独个体的共同生
活,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困境和可能,我们就不能仅仅关注社会的破碎
和个体的离散,还要更丰富地理解共同生活得以可能的自然基础,孤独
个体身上的自由、节制以及陌生人社会所潜藏的新的情感纽带。
二、孤独个体的多种形态
在《自然社会》“导论”的结尾,作者告诉我们,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想
要知道,鲁滨逊的故事是如何从一个人的“历史”成为了普遍人性的寓
言(李猛, 2015 : 40 )。在故事的意义上,鲁滨逊的历险仅仅对于他本人
才是真实的,因为每个现代人不可能真的去一个孤岛来完成自己的出
走、改造和重返,我们只能在阅读时以心智漫游的方式把自己设想为鲁
滨逊。但在寓言的意义上,他出走的原因、改造的过程和重返的新状态
又是每个现代个体必须去直面和承担的挑战,而且,与鲁滨逊不同,这
个过程只能在“社会”中完成,对“社会”的出走和重返自始至终都发生
在“社会”之中。孤岛不在渺茫的海域,而就在社会之中。在理论线索
上,真正使这一点成为可能的不是战争和内乱,而是自然状态。
该书对自然状态的分析,构成了其全部论述的基础和核心。这一
点在结构安排上体现得极其明显:中篇的“自然法权”只是用法权语言
对上篇“自然状态”之困境的重述,而下篇的“政治社会”也仅仅是为了
克服自然状态所做的人为建构。但李猛对自然状态的讨论却存在相当
奇怪之处。从内容上说,尽管其论述主要关涉现代自然法学派的代表
人物,如格劳秀斯、霍布斯和普芬道夫,但真正的分析重点却集中在霍
布斯身上。 7 在霍布斯阴影的笼罩之下,不仅格劳秀斯沦为论述霍布斯
的一个铺垫,普芬道夫对霍布斯的克服变得不再明显,而且洛克有关自
7. 稍作大略的统计便可发现,在上篇“自然状态”中,霍布斯的内容占去 1 / 2 强。而如果从全
书来看,这一点同样明显,仅从章节标题而言,除去导论,全书共 30 个章节,论述霍布斯的共
13 个章节;若从实际的文字比重来看,全书共 484 页,以霍布斯为核心的论述占去 260 多页,
也就是一半以上。
· 3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