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社会》2016年第6期
P. 116

社会学的想象与想象的社会学


   论的经验“验证”过程( 犘犪狉狊狅狀狊 ,[ 1937 ] 1968 : 8-9 )。另一方面,构成理
   论的诸命题相互之间具有逻辑关系,“任何理论体系都具有一个确定的
   逻辑结构”( 犘犪狉狊狅狀狊 ,[ 1937 ] 1968 : 7 )。人们关于经验事实的日益增长
   的知识是与对此类事实的不断变化的解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理论体
   系的结构因此也是不断变化的,这构成了“科学知识发展的一般特征”
   ( 犘犪狉狊狅狀狊 ,[ 1937 ] 1968 : 11 )。
       在帕森斯看来,任何经验研究都与理论相关联,科学意义上的“理
   论”实质上是一种“经验—理论体系”,而非纯粹的逻辑推演体系。 27 不
   过,帕森斯的这种“经验—理论”并非一种经验主义,相反,他的方法论
   立场恰恰建立在对经验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帕森斯( 犘犪狉狊狅狀狊 ,[ 1937 ]
   1968 : 728-730 )分析了“经验主义”的主要类型,认为它们要么“否认一
   般性 的 理 论 概 念 的 有 效 性 ”,要 么 “将 一 般 理 论 体 系 具 体 化
   ( 狉犲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 )”,否认理论和概念所具有的“科学抽象”特征,因而犯了怀
   特海 所 谓 的 “具 体 性 误 置 谬 误”( 犳犪犾犾犪犮 狔狅犳犿犻狊 狆 犾犪犮犲犱犮狅狀犮狉犲狋犲狀犲狊狊 )
   ( 犘犪狉狊狅狀狊 ,[ 1937 ] 1968 : 29 )。通过系统分析,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反经验
   主义和虚构论的、综合欧陆和英美思想传统的方法论:“分析实在论”
   ( 犪狀犪犾 狔 狋犻犮狉犲犪犾犻狊犿 )( 犘犪狉狊狅狀狊 ,[ 1937 ] 1968 : 730 )。这构成了他倡导的“一
   般理论”探讨的方法论基础。
       因此,帕森斯的著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他孜孜以求的
   社会科学“一般理论”框架的不断阐发、修正、拓展和提炼:从早期的“行
   动参照框架”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被修正的“行动理论参照框架”;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提出“四功能范式”到此后 20 余年的不断补充和完
   善;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的“社会系统”、 20 世纪 50 年代晚期的“一
   般行动系统”直至 20 世纪 70 年代晚期的“人的境况”。另一方面,帕森
   斯在其学术生涯中也撰写了大量经验性论文和著作,论题涵盖的领域


   27. 帕森斯后来对理论的本质、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关系以及理论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仍有大量
   论述,例如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他提出了“概念图式的四个系统化层次”:特定的分类体
   系、范畴体系、理论体系和经验—理论体系,最后一种的系统化层次最高、但也是“抽象性”最
   低和最“具体”的层次,因此是“科学努力的长期目标”( 犘犪狉狊狅狀狊犪狀犱犛犺犻犾狊 , 1951 : 50-51 )。后
   来更是为了与霍曼斯等人倡导的“逻辑—演绎体系”( 犾狅 犵 犻犮狅犱犲犱狌犮狋犻狏犲狊 狔 狊狋犲犿 )的理论类型区
   分开来,他将其“一般理论”探讨与“普通法”进行了有趣的比拟,认为“发展中的科学领域里的
   理论建构过程”与“(普通法)法律体系的发展过程”之间、“科学领域的理论家”和“普通法传统
   中的上诉法官”之间具有相似性;认为其理论探索所提出的具有明确“一致性”和“连续性”的
   “概念图式”就类似于普通法中的“一般法律原则”( 犘犪狉狊狅狀狊 , 1961 , 1976 )。
                                                          · 1 0 9 ·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