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32

伦:中国人之思想与社会的共同基础


   系时,对于陌生人称呼爷、伯、叔、奶、娘、姨、婶、嫂、姑、兄、弟、姐、妹等,
   所暗示的很难指辈分,而是年龄差距。由此,生物优先性的最重的方面
   是父系亲缘和辈分(年龄)系统,比如五服,而一个“孝”字,正涵盖了这
   两方面的特点。此定理的一个反论则是中国人对“乱伦”的高度敏感。
   此词的本意原指乱了辈分,但有引申为因婚配所构成的血缘与代际序
   列而对“性爱”关系的种种限定,所谓乱伦是指对这一限定的突破。为
   此,中国人的所有骂人脏话都从中滋生和延伸。
       定理 Ⅲ :地位递进或轮替   在一种相对封闭的且理想的等级设计
   中,最好的方案就是每个人都从低位起步,然后一步一个台阶,最终达
   到高位。从社会的意义上讲,虽然国家实行的宗法制度是这样设计的,
   但更大的运行空间只能在家族内部,其基本机制就是辈分与性别上的
   区分。基于这两项指标,每一个家族成员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什么位
   置上,然后随着自己年龄、辈分的提高和发生的婚姻,就可以有序地发
   生变动。这样一种地位递进方式凸显的是人生地位的动态性。如果在
   这样的动态性上来理解公平或平等则是一种新的视角。在西方社会,
   所谓公平或者平等是静态而平面的,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点上,我
   们可以以此判断制度、法律或分配原则等的设计是否一视同仁,是否公
   平或公正,比如在诸如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白人与黑人之间、健全人与
   残疾人之间怎样平等。但中国人所理解的公平或平等更倾向于从纵向
   上衡量(翟学伟, 2011 ),也就是如果每个人在一生都经历过由低位向高
   位的移动,就算公平或平等的,比如父亲做过儿子,君做过臣,婆婆做过
   媳妇等,由此也造成了忠恕之道或者凡事从情本体出发的。动态上升
   的机制形成了中国人的人生动机,即没有人希望自己停留在原有的地
   位上,其实现上升与否构成了人本身的意义。正因为此,当这样的心理
   机制扩大到官僚体制中时,权力斗争将不可避免。只不过,家族内部的
   等级递进进入到社会层面,儒家讨论的重点则转向了贵贱,相应的,递
   进的方式也转化为“学习”,即所谓“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荀
   子云:“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荀子·儒
   效》),当然,这种通过“学”来实现仕途升迁的理念最终有赖于科举制出
   现才得以完善,它使得几乎天下所有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变社
   会等级与阶层,进而达到了家内与社会的两套动态机制同时运行,以实
   现由微观到宏观的社会不平等。

                                                           · 2 5 ·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