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31
社会· 2016 · 5
所谓朋友关系,便真正有机会产生“心”的发现。按照儒家的设想,五伦
中原本所有关系都应该有诚、有善,但却因为外在的地位强制性,已经
分辨不出其本心何在,而朋友则不受这样的强制性所困。一个人以何
人为友,完全在自己的目的、品味、志向或心情。由此也就最能看出一
个人的人格、德行或者欲念等等,当然也就映射出了一个人的自我。这
便是西方社会学理论建立起的符号互动论的社会基础。只是儒家对朋
友的要求更偏重于道德。有了这样的特征,朋友关系便成为“伦”与“不
伦”的一种过渡。它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伦的先定性,另一方面
又很容易滑向随心所欲,即所谓“朋友之于人伦,其势若轻,而所系为
重”(《性理会通·人伦》)。同时由于等级性消失了,如果道德感没有发
生,那么朋友关系就意味着松散与无序,同样也预示着许多潜在的危
险。正因为此,儒家对朋党、小人喻于利等都非常排斥。而事实上,当
一切由己的互动发生时,已避免不了中国人在朋友一伦演变出许多复
杂的社会乃至政治现象,即汉代徐在《谴交论》中所谓“奔走驰骋,越
职僭度”。或者说,朋友一伦为中国人走出“伦”的框架埋下了伏笔。
定理 Ⅱ :生物性优先 所谓生物优先性是指级差社会对生物性的
尊重或者制度性安排,而非指社会由着人的生物性来行事。其优先性
在于:从宏观层面看,该定理认为每一个人都存在着先天性的差异,比
如智力、能力、年龄、性别、出生等。这些差异是社会差别性的基础。再
者,前文已经表明,由伦到五伦的各种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是血缘
关系,即亲亲为大,亲亲之杀,由此社会关系的展开或延伸将以血缘关
系或者“亲”为起点,同时也蕴含了“情”在社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而其
他社会关系将以此起点为摹本进行复制,诸如家国同构,以孝治天下
等。从微观层面看,生物优先还表现在辈分、年龄、性别等是各种体现
等差关系的最后依据。当各式各样的等差项汇聚在一起而导致其自身
交往标准的矛盾乃至混乱时,最终可以正本清源的等差项则是回到辈
分和年龄上来。通常情况下,辈分往往用于族内的等差之分,年龄用于
家族以外的等差之分,这样的划分理由是族内辈分及其在名字中的标
识是清楚的,而在族外是不清楚的。其次,辈分、年龄或者性别作为分
辨差等的依据有时也是矛盾的,比如很常见的母子关系,在性别优先性
上是男性优先,在辈分优先性上是女性优先,进而导致等差序列的混
乱,那么这时又应该遵循辈分优先;而当族外的社会关系复制于家庭关
· 2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