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30
伦:中国人之思想与社会的共同基础
的,而“子孝”是社会性的,无限度的;又或者父不慈是可以的,但子不孝
是不可以的。另外一个学术争议是主体性的问题:关系不对等压抑了
交往者的主体性吗?这一争议的关键在于主体性是否指个体性。如果
这里讨论的是唯有独立的个体性才有主体性,那么,只能说它在中国文
化中的确缺乏。但如果所谓主体性是一个人在交往中要有自己的主观
性或主动性,那么位于差序格局中的“己”恰恰具备这样的主观性或主
动性(金耀基, 1989 : 8 ),看起来一方是施威,一方是承受,其实承受方是
会采用计谋、面子等策略的,或者在关系上会使用权力的再生产等(翟
学伟, 2013 )。总之,所谓不对等定理是说,所有处于政治、社会或家庭
中的成员应该在不对等的关系中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中国文
化在此结构中还用相应的称谓将其固定下来,比如学会“叫人”是中国
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一课(苏力, 2008 : 189 )。
谭嗣同在《仁学》中非常重视朋友一伦,认为有了这一伦,其他四伦
皆可以废,其理由正在于它是五伦中唯一平等的关系。明儒钟惺也说
“五伦惟朋友曰交”。这里的“惟”字说明了其他四伦的先定、裹挟及从
属性关系,而“交”字则表明了它有平等、对等及有个体性等特点。从朋
友关系来看,实际的发展方向可以隐喻性地分为“血”还是“水”。中国
文化比喻两人亲密时有“血浓于水”的比喻。所谓“血”自然指血缘,即
如果两人友谊发展为亲兄弟一般,有过“结拜”、“投名状”等,那朋友就
是兄弟;如果两人友谊被喻为“水”,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北宋
文人王回在《告友文》中说的“亲非天性也,合非人情也,从非众心也。群
而同,别而异。有善不足与荣,有恶不足与辱”,“同异在我”。的确,钱穆
( 2004 : 220 )为了论证五伦有平等性倾向,也喜欢谈朋友关系,认为:
夫妇父子兄弟三伦限于家,君臣一伦限于国,为朋友一
伦,在全社会中仅有选择自由,亦仅有亲疏远近之斟酌余地,
而其影响亦至大,有非前四伦之可相拟者。(钱穆, 2004 : 225 )
人之相友,唯在此心,唯此赤裸裸的一 心,志相 同,道相
合,外此当各无所挟,乃得成交。人生中心情最乐,事业最大
者,莫过于此,所以朋友得与父子夫妇兄弟君臣共成为五伦。
(钱穆, 2004 : 215 )
虽然在儒家关于五伦的讨论中没有普通人或陌生人的交往,但朋
友一伦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很接近普通人交往的特征:一切由己。这时,
·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