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29
社会· 2016 · 5
健五气,以立五常之行;象法乾坤,顺阴阳,以正君臣、父子、夫
妇之义;度时制宜,作为罔罟,以佃以民,以赡民用。于是人民
乃治,君亲以尊,臣子以顺,群生和洽,各安其性。(《周易正义
·卷首》)
荀子说: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
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荀子·王制》)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
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
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礼记·礼运》)
董仲舒说:
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
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也。(《春秋繁露·奉本》)
可以这样认为,五伦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不止在
于儒家对五种基本关系的原则性制定,还在于其合法性建立于中国农
业文明认可的自然法则之上。由此相应生成五个定理:
定理 Ⅰ :关系不对等 所谓关系的不对等即是由交往双方地位差
异来构成交往的基础,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权威与服从。这一点在管理
学中有过讨论( 犛犻犾犻狀 , 1976 )。中国语言中出现的大量的关于“孝”“敬”
“忠”“顺”“服”“从”“乖”等词语,都是这一关系的体现。要想实现这种
不对等的关系,交往双方在交往之前必须辨识双方的辈分、年龄、性别、
职务、职位、入师门先后等,或了解一种更为综合的“资历”概念。既然
“人道莫不有辨”(《荀子·非相》),如果双方没有预先做这样的辨识,便
无法建立有效的互动,甚至如何称呼对方也成为麻烦。对这样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至少先秦的儒家思想在五伦上是讲对称性的,所谓父
慈子孝、兄良弟恭、君贤臣忠等。但笔者认为,这是混淆了对称性和对
等性。所谓对称性的含义是指交互性( 狉犲犮犻 狆 狉狅犮犻狋 狔 ),也就是有来有往,
或者叫礼尚往来,也叫“施报”关系。其意义在于交往不是一个人单方
面做出的行为,而是对方要有回应行为。可是不对等的意思是说双方
交往的方式有差距,有的规范行为只能是上对下做,有的规范行为只能
是下对上。比如儿子对老子下跪,但老子不对儿子下跪。关于这样的
差异,钱穆( 2004 : 207 )的一个解释是“父慈”是带有生物性的,是有限度
· 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