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7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217
社会· 2016 · 5
亲。母亲而不尊,只能分有对父亲的爱;君主尊而不亲,只能分有对父
亲的敬。亦即在儒家看来,只要有父,就必定会出现敬爱之情。而有
母,则会导致敬与爱相分,出现对于母的无敬之爱。母的无敬之爱意味
着敬与爱相分,于是在另一极,定然会出现无爱之敬,由此形成君主之
位。于是在庄子后学无君派看来,要取消君位,就必须取消敬之情。但
是敬之情的来源并非君主而是父亲,于是无君派便通过取消父亲来取
消敬之情,并由此取消单纯的敬之情所形成的君主。至此,父、母、君仅
余母之一位,于是由此形成的人伦网络便是“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更
不用说君了。至此,君位被彻底取消。在无君派的人伦网络中,母子之
情成为一切人伦的基础,亦即一切人伦道德以爱为基础———《盗跖篇》
说得很清楚:人与人之间“无有相害之心”。
庄子后学无君派虽然改造了农家君民并耕的理论,取消了君位,可
是却留下了一个小尾巴。农家以神农为始祖,因此将理想国置于神农
之世,这就意味着农家仍然沿袭古史传说,以神农为君,亦即保留了君
位。无君派沿用农家学说,因而顺势将“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态也
置于神农之世,于是导致自相矛盾,即理论上的无君状态与事实上的有
君之世并存。
庄子后学无君派的这一理论,尤其是与之相应的人伦构建,与儒家
学说及人伦完全背反,因此先秦儒学绝不接受这一理论。 16 《仪礼·丧
服》齐衰不杖期章:“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传》曰:“禽兽知母而不知
父”(郑玄注、贾公彦疏, 2007 : 357-358 ),视只知有母不知有父者为禽
兽。《荀子·非相篇》曰:“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
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
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杨絫注:“分,
有上下亲疏之分也”(王先谦, 1988 : 79 )。此“分”为“名分”之义,久保爱
( 1972 :十)增注:“分,扶问反。”读为去声,是。李涤生( 1979 : 80 )《集释》
认为,“言辨的作用,莫大于辨明上下、亲疏、贵贱、尊卑之名分”。人与
禽兽的不同在于能辨别父子男女,这一辨别在名分中得到确立。名分
的体系化则为礼,礼的核心即圣明的君主及相应的君臣之礼。《周易·
16. 就笔者所知,最早言及“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儒家文献为东汉《白虎通德论 · 号
篇》(班固, 1990 : 10 )。
· 2 1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