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0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170

市场转型、教育分流与中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 1977-2008 )


   者是否参加课外补习班来测量其是否经历了市场转型。为此,本文选
   择了一个妥协方案,即分别以被访者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毕业年份是否
   在 1992 年之前来测量其在升学之前经历市场转型与否。经历者为 1 ,
   否则为 0 。
       ( 3 )入学前户籍。相比于居住地,城乡身份可以更好地反应中国社
   会的二元结构特征(应星、刘云杉, 2015 )。 犆犌犛犛2008 详细询问了被访
   者的户籍信息,包括直辖市城区户口、省会城市城区户口、地级市城区
   户口、县级市城区户口、集镇或自理粮户口、农村户口和军籍。由于军
   人升学较为特殊,本文直接将其剔除,同时将所有城区户口与集镇户口
   合并为城镇户口。对于农转非的样本,由于很多被访者是在升学之后
   获得,本文依次进行了处理,如果是在教育进阶后获得,本文将其还原
   为农村户口。城镇户籍为 1 ,农村户籍为 0 。
       3. 控制变量
       ( 1 )父亲职业地位。本文使用 14 岁时被访者父亲职业地位来测量
   家庭经济地位(吴愈晓, 2013犪 , 2013犫 )。 犆犌犛犛2008 使用“ 1988 年国际
   标准职业分类代码”( 犐犛犆犗88 )测量父亲职业地位。为便于量化分析,
   本文将其转换为“标准国际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指数”( 犐犛犈犐 )(刘精明,
   2006 ),并将父亲职业为军人者剔除。
       ( 2 )父亲受教育程度。 犆犌犛犛2008 询问了被访者父亲的最高教育
   文凭。为便于量化分析,本文以父亲受教育年数来替代最高文凭,以期
   控制家庭文化资本的影响。
       ( 3 )历年招生数。本文使用不同教育阶段的历年招生数来控制教
   育扩张的影响。利用中国知网“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
   《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的数据,本文收集了各教育阶段的历年
   招生人数,并根据相应升学年份,对所有被访者进行了匹配。 4
       ( 4 )民族。不同民族在高等教育机会分布中拥有不同的录取政策。
   汉族为 1 ,少数民族为 0 。
       ( 5 )性别。性别是影响教育获得的重要因素。男性为 1 ,女性为 0 。
       表 1 是对本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 大学阶段招生数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表格 1-68 ,初中和高中阶段招生数来
   自中国知网“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由于两数据库数据均来自对历年国家统计
   年鉴的汇总,因此,可以同时使用。

                                                          · 1 6 3 ·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