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166

市场转型、教育分流与中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 1977-2008 )


   限的,更主要是通过影响子女进入重点中学来实现的,因而,高等教育
   阶段的教育分层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学阶段教育不平等的延续。叶晓阳
   ( 2015 )最新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但梁晨、李中清等人( 2012 )在对 1952 — 2002 年间北京大学和苏
   州大学 15 万名本科生的 社 会 来源进 行比 较后 认为,重点 中学(特别
   是县重点中学)通过为部分优秀农村子弟提供优质的教育机会,有助
   于缩小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不过,这一观点很快遭到应星、刘云杉
   ( 2015 )的质疑,他们的论据是:一方面,即便是重点中学,其内部也存
   在巨大差异,县级重点所拥有的资源难以同大中城市的重点相比;另
   一方面,就县重点中学 本 身 而 言,城乡 子弟 也拥有 不同 的入学机 会,
   优势阶层可以凭借其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优势,确保其子女
   进入重点中学。因此,重 点 中 学 招生 制度 实际上 是一 次系统 化 的社
   会选择与社会排斥。
       本文认为,之所以存在上述争鸣,关键在于缺乏一种总体性的视
   角,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经验研究都过于表象化,既未看到重点中学背
   后表征的是再分配体制对教育资源的支配,也未看到这种支配正在经
   历市场机制的补充和渗透。在体制以外,一种新兴的“课外补习班市
   场”( 犪犳狋犲狉狊犮犺狅狅犾犮犾犪狊狊犿犪狉犽犲狋 )正在兴起,重新定义教育资源配置的规
   则。其次,既有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一方面,多数学者只关注了高中
   阶段而忽视了初中阶段的教育分层,而教育不平等很大程度上是一个
   连续过程;另一方面,虽有学者注意到了初中阶段的教育分层对后续教
   育的影响,但未将户籍与教育分流统合起来考虑,即没有区分那些就读
   于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农村子弟或城镇子弟之间的升学差异,因
   而也就无法精确揭示城乡高等教育不平等的来源。基于此,本文力图
   将重点中学制度(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与户籍制度统合起来考虑,并
   纳入市场转型框架,以进一步探求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成因。

       三、市场转型与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

       1992 年开启的市场转型,使国家逐渐从经济、劳动、教育等诸领域
   中退出或部分退出。社会组织方式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除政府机构、
   国有企业等组织外,各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非政府团体等新的法人
   组织也逐渐成为社会的重要构件。在有关市场转型对中国社会结构的

                                                          · 1 5 9 ·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