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5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165
社会· 2016 · 5
对城乡居民总体升学机会的影响,却并未分析这一制度对城镇子弟和
农村子弟各自所产生的影响。其背后实则隐藏着一个强假定,即这一
制度对城镇子弟和农村子弟的边际影响是相同的。然而,这一假定能
否成立,让人怀疑。
基于此,本文的研究策略是:一方面将教育领域的市场化纳入研究
框架,另一方面将重点中学制度与户籍进行交互。本文的核心关怀在
于:为什么在高校持续扩招的形势下,城乡高等教育不平等反而愈演愈
烈?为了更深入探讨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形成逻辑,本文将小学和
初中两个阶段的升学状况也纳入分析框架中。本文将具体回答以下问
题:( 1 )市场转型在城乡子弟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日益加剧中扮演了何种
角色?( 2 )在这一过程中,重点中学制度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二、重点中学制度与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
重点中学制度本身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建立初衷是为了解决
教育资源短缺与国家亟需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工业化人才之间的矛
盾。 1953 年,教育部根据毛泽东“办重点中学”的指示,确定了首批重
点中学—共 194 所,占全国中学的 4.4% 。 1 不过,这一制度在“文革”期
间遭到严重破坏,直到 1977 年才重新确立。与非重点中学相比,重点
中学拥有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更充足的教育经费,更完善的教育配置和
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进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庇护学
生在后续教育中胜出。
关于重点中学究竟是扩大还是缩小了城乡高等教育不平等,存在
激烈争鸣。杨东平( 2005 , 2006 )较早系统阐述了这一制度对社会开放
性的威胁。通过对 10 个城市 40 所普通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分
析,他发现,城市中上阶层家庭的学生更多地集中在重点中学,而农村
和低阶层家庭的学生多在非重点中学,故此,他认为这一制度加剧了教
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阶层差距,并成为阻碍社会流动,复制和凝
固社会 差 距 的 制 度。 吴 愈 晓 ( 2013犪 , 2013犫 )、王 威 海 ( 2012 )则 使 用
犆犌犛犛2008 调查数据考察了重点中学制度对教育获得的影响,认为家
庭背景特别是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是有
1. 参见《中国教育年鉴( 1949 — 1982 )》, 1984 年版第 168 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 5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