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9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169

社会· 2016 · 5

   2005 年 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抽样框,在全国 28 个省、直辖市、自治
   区(不包括青海、西藏和新疆)的城乡范围内采用分层的四阶段 犘犘犛 不
   等概率系统抽样,最终获得农村有效样本量 2018 人,城市有效样本量
   3982 人。
       为有效测量重点中学制度对升学机会的影响,本文对原始样本进
   行了较为保守的处理,将分析样本限定为那些小学毕业时间为 1977 年
   之后(含 1977 年)的个体,因为只有这部分人才有可能经历完整的重点
   初中和重点高中制度的筛选。在对数据进一步清理后,最终在小学升
   初中、初中升高中和高中升大学阶段,各获得有效样本 3157 、 2278 和
   1418 个。 3 在下文的分析中,本文对所有数据均进行了加权处理,在回
   归分析部分,还对由初级抽样单位(县/区)造成的观察值之间的相关性
   进行了调整,以给出更为稳健的标准误。
       (二)变量介绍

       1. 因变量
       包括对三个阶段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测量:所有上过小学的人是否
   考上初中,所有上过初中的人是否考上高中(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
   中)和所有上过高中的人是否考上大学。本文根据 犆犌犛犛2008 中有关
   个人教育经历信息,即在某一阶段毕业后是否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来
   判断被访者是否考上中学或大学。考上为 1 ,否则为 0 。
       2. 核心自变量
       ( 1 )教 育 分 流。 包 括 初 中 阶 段 和 高 中 阶 段 的 教 育 分 流。 犆犌犛犛
   2008 详细询问了被访者的教育经历信息,包括被访者是否就读于重点
   中学、重点中学为何种级别等。本文将县/市级重点中学和省/直辖市
   级重点中学合并为一类。重点学校为 1 ,非重点学校为 0 。
       ( 2 )市场转型。 1992 年开启的市场改革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影响(李煜, 2006 ; 犠狌 , 1993 ),它在体制内的学校之外,培育了一个
   崭新的“课外补习班市场”。受二手数据限制,本文无法通过询问被访


   3. 原始样本在变量“ 14 岁时父亲职业地位”上存在大量缺失,损耗了大量个案。为保留更多
   有效样本,本文对缺失值进行了插补处理。在比对了几种缺失值插补方法后,本文选择以父
   亲受教育程度的平均职业地位插补。本文与使用同套数据进行教育分层研究的学者(吴愈
   晓, 2013犪 , 2013犫 ; 犢犲 , 2015 )进行了比较,发现在性别、民族、城乡和父亲受教育程度等主要社
   会人口变量上是稳健的,因此,本文认为,这一插补法是可靠的。

    · 1 6 2 ·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