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15
社会· 2016 · 5
意转化时依然在强调差异。的确,在中国人的关系交往中,辈分和年龄
始终是两个并行不悖的分辨要素。从这样一番讨论中可以看出,即使
伦从类别向关系转化,但依然保持着分类的含义。其大致演变方向是,
类别导致差异,差异引发分辨,分辨才可以顺利互动。《论语》开篇就谈
“孝悌”,说明了孔子那个时代不但重视纵向的父子之道和君臣之节,也
相当重视横向的兄弟之序。随着伦的关系含义越来越广泛,当父子最
终被列为伦之首的时候,伦字在分类上又有了天伦、大伦和人伦之分。
通常父子、君臣不用天伦,而用“大伦”。比如孟子说:“内则父子,外则
君臣,人之大伦也。”(《孟子·公孙丑下》)钱穆( 2004 : 223 )的看法是,血
缘关系的都可以用天伦,非血缘的就是人伦,比如夫妇是在人伦之中。
三、五伦的社会学探讨
其实,“伦”的社会学发现本身就意味着西方的学术关照。自西学
进入中国以来,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再被重新解读。比如,自谭嗣同的
《仁学》、康有为的《大同书》及梁启超的《新民说》起,字里行间多少可以
看到作者在西方文明思潮影响下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反思。更为明显的
讨论是从胡适开始的。胡适( 1991犪 : 110 )面对中国传统学术,率先提出
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观点。他在《中国哲学史》中把儒家关于伦的
思想看作是一种“人生哲学”,以区分于他对哲学划分出的宇宙论、知识
论、教育哲学、政治哲学与宗教哲学(胡适, 1991犫 : 9 ),他尤其回避把人
生哲学归结为伦理学,似乎想说五伦里面不但有伦理,也有行为动机、
道德习惯、教育涵养与感化以及模范人格等作为个人与社会的标准(胡
适, 1991犫 : 82-87 ),显然这些方面足以说明五伦中蕴藏着社会和心理
的含义。当然,胡适论“伦”的词义时,也看到了其中的“类”“道理”“辈
分”和“关系”。他说:
人与人之间,有种种天然的或人为的交互关系。如父子,
如兄弟是天然的关系。如夫妇,如朋友,是人道的关系。每一
种关系便是一“伦”,每一伦有一种标准的情谊行为,如父子之
恩,如朋友之信,这便是那一伦的“伦理”。儒家的人生哲学,
认定个人不能单独存在,一切行为都是人与人交互关系的行
为,都是伦理的行为……儒家认定人生总离不开这五条达道,
总逃不出这五个大伦,故儒家的人生哲学,只要讲明如何处置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