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20

伦:中国人之思想与社会的共同基础


   探寻中国的社会思想源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根据和见地。但笔
   者以为其不足之处是仍然太偏于思想本身。
       或许有关五伦的议题无论对中国的现代化还是对社会学的中国化
   来说都十分重要,以至于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给中国社会
   特征做了一个总结性的结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梁漱溟
   的这个结论既是集上述学者之大成,又是他独立思考十多年的结果(也
   就是说,“伦理本位”的提法最早在 1937 年的《乡村建设理论》中就酝酿
   出来了),因为他得出此结论既需要考虑与个人本位、社会本位及家庭
   本位含义的分辨,又得在思想和现实层面比较伦理本位与西方文化重
   视国家、组织与个人方面的差异。尤其值得欣慰的是,这一提法将“伦”
   从儒家思想的议论中解脱出来,把它变成了一个讨论中国社会特征的
   议题。尽管梁漱溟不是社会学家,但其《中国文化要义》中关于中国人
   与中国社会的大部分讨论均是中国社会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构成了我
   们从社会学视角思考中国人之社会结构与行动的基础。

       四、伦的社会学含义:从思想向结构的转向

       总体而言,虽然包括潘光旦在内的一批学者都在力图凸显伦理思
   想的“社会性”方面,但思想、观念与伦理的痕迹依旧。作为社会学的研
   究,更为艰巨的任务在于,阐明伦的真实的社会性表现究竟在哪里?虽
   然潘光旦对此的重要提示是生物学中的许多观点与孔门社会哲学暗
   合,但随着社会学科自身的发展与更新,其中还有不少地方值得深究,
   因为要想证明社会学(而非社会思想)移植到中国可以叫做“伦学”,我
   们终将要回到伦是如何展现其社会学中的结构与行动的意义的。同
   时,这也有利于反观若将西方社会学所重视的结构与行动放入中国文
   脉中,如何可能得到一个伦的视角乃至理论。
       走出这关键性一步的学者是受到潘光旦学说影响的费孝通。为
   此,我们先来考察一下费孝通的贡献。他指出:
           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
       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
       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了。我们儒家最
       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

                                                           · 1 3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