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14

伦:中国人之思想与社会的共同基础


   的生物学基础做准备。在他看来,孔门哲学中的人文思想和生物学之
   进化论的观点是吻合的。这就是它们都认可物种内部的差异性,简言
   之,即虽然都是人,可人跟人并不完全一样。潘光旦引孔子的话: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
       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又引孟子话:
           夫物不齐,物之情也。或 相倍 蓰,或相什 伯,或 相千 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
       再引荀子的说法: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夫两贵之不
       能相事,两贱则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
       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
       仪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
       也。(《荀子·王制》)(潘光旦, 2010犪 : 150-152 )
       由潘氏所引的这些论断,尤其是荀子这段话,完全有理由视荀子为
   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第一位社会学大家。本文后面的讨论将再次回到他
   这里。
       不过,在潘光旦讨论社会差分的问题时,也遇到了解读上的疑惑。
   他发现,中国文字里最早用伦表示“关系”是出自《春秋谷梁传》的隐公
   元年,上有“兄弟,天伦也”一语,可在同样的书中或在同时代的其他作
   品中,父子、君臣等关系却没有用“伦”来表示。这是否说明那时人们并
   不认为父子、君臣等属于伦的范畴?潘光旦自己的解释是,君臣不在其
   列还好解释,但父子不在其列则说不通了,甚至怀疑“伦”字演化成关
   系,开始只是碰巧,到了孟子才有意识地发扬下去的(潘光旦, 2010犪 :
   262 )。笔者的看法是,《说文》对伦的解释是“辈也”。既然那时的伦尚
   未用于父子(长辈和晚辈)的关系,说明“辈”除了有上下辈分的意思以
   外,也有同辈或平辈的意思,也就是说,天伦的含义最早可能是在平辈
   中使用的。何为“天伦”?兄弟关系的特点是同胞血缘,其实这对伦来
   说是一个麻烦,也就是他们之间缺乏性别、辈分、亲疏等区分,但又不能
   相同对待,因为兄弟间的等差在宗法制体系中极为重要,无兄弟等差,
   便没有了宗法(刘伟, 2016 : 62 ),进而导致同辈关系中也得强调“伦”,而
   这里的伦在表示“关系”的同时,依然得突出有别。可见,伦在向关系之

                                                            · 7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