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62
“读活的书”与“算死的账”:论共产党土地革命中的“算账派”
分子与革命青年所发 起 的包 括平 民 教育 等在 内的 一系 列社会运 动。
“ 到民间去”这一口号,最早是 由 李大 钊在 五四运 动时 期率先 提 出的
( 2006 )。大革命时期上海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受“到 民 间 去”思潮的
影响。在上文中我们 已 经提 到,大革 命时 期的上 海大 学是当 时 中国
共产党最为活跃的 地 方。瞿 秋白 任上 海大 学社会 学系 主任,邓中夏
则担任总教务长一 职。邓 中 夏是 中共 早期 著名的 工人 运动领袖,他
所主持的上海大学,其 整 体 风 格除 了崇尚 自由、自 治之 外,还 呈现出
鲜明的“致用”色彩:
大学生所吸收的知识和学问,决不完全在书本上,也不在教
授口中。但现在国内有许多大学生,他们的吸收知识学问的方法
如何?课堂、自修室之外,一步也不走开去,读书之外,一句也不
响;写笔记翻译字典之外,一动也不动。这样偏狭而死的方法,上
海大学的学生是不甘采用的。(施蛰存, 1984 : 15-16 )
“读活的书”是当时的上海大学重要的教育理念,学校并不拘泥于
刻板的课堂教学,而是鼓励学生们到社会上去从事各种活动,例如创办
平民夜校、公开发表演说等等,都在学校鼓励之列,并且成为学生日常
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简而言之,就当时上海大学总的教育风格而
言,“实践”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般同学,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知道吸收知识的方法不仅靠
在课堂上和书本上用功,而且还得从革命实践中去加强锻炼,要边
干边学,边学边干,才能学到真本领。同学们大多数是努力学习、积
极工作的,一天到晚,总是很忙。(黄美真、石源华、张云, 1984 : 95 )
这些基本理念蕴含着强烈的“实用主义”思想倾向。同时,上海大学作
为当时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式教育的核心,实质上构成了当时社会风气
与社会思潮的一个缩影,很多关心当时中国命运的青年学生便是在这种风
潮 18 的影响下走向了革命:
18.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 20 世纪 20 年代,王观澜所在的浙江省立六中与省立六师,也是
在上述社会思潮影响下的新式学校。青年时代的王观澜,也热衷于参与这些社会活动与实践
活动:从 1926 年夏天开始,王观澜 便 率 先 在 临 海 的 东 城 小 学 创 办 了 平 民 夜 校(朱 杰,高 军,
1984 : 11 );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当地共产党员秦龙、张崇文等发起的群众组织———“平社”的工
作(临海县志编纂委员会, 1989 : 717 )。王观澜一方面如上文所说,有着学习理论的强烈愿望
与诉求,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名务实致用的实干家。
· 5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