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58
“读活的书”与“算死的账”:论共产党土地革命中的“算账派”
运动蓬勃发展的中心,不仅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革命者,同时也对周边江
浙地区的党组织发展以及青年学生的革命运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
响。因此,对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上海大学的教育风格以及学校氛围稍
作一番勾勒,有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以王观澜为代表的临海革命
青年的精神气质。 15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阵地,很多中共
早期重要领导人都曾在上海大学任教。从整体氛围上看,“崇尚自由,
鼓励自治”是大革命时期上海大学的突出特点:
它[指上海大学]有个书摊,卖《新青年》、《向导》、《中国青
年》和其他社会科学的书;它还有个学生墙报。这都是上海其
他大学所没有的。特别是活泼民主的校风,以及社会学系的
学生经常由老师带领去参观工厂和农村,这也是上海别的大
学所没有的。(黄美真、石源华、张云, 1984 : 94 )
这一时期的上海大学,思想活跃,校方及教师们不仅鼓励学生自
治,并且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自由:
上大在平时的教学方面,特别着重于使同学“读活的书”,
使读书与生活(尤其是社会的、民族的)打成一片,所以在平日
有研究会的组织,师生之间的以诚相见的勤奋的研读与热烈
的讨论。(张士砋, 1984 : 32-33 )
这样一种崇尚自由与鼓励学生自治的总体风格,通过张崇文个人,
连同当时整体的社会思潮与教育风气一起,直接影响着包括王观澜在
内的青年革命者。这些影响反应在王观澜后来的革命实践中。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王观澜在留苏期间参加过的反对“支部局”
斗争,这次反支部局斗争以及上世纪 20 、 30 年代中国旅苏学生在旅苏
期间的遭遇与冲突,构成了我们理解王观澜为代表的在自治氛围下走
15. 在此必需说明的是,我们试图勾勒出王观澜所处的具体历史处境,呈现他的整体思想状态
与精神气质。由此,我们需要通过理解王观澜所处的身份群体的整体风貌来理解王观澜的具体
境况。尽管从组织关系上看,王观澜和上海大学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但是上海作为当时中
国革命的中心,同时上海大学又构成了整个上海地方党组织的组织核心,其影响范围很大。以
至于临海最初的地方党组织也是上海大学的张崇文回乡之后建立的。由于当时地方党组织并
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组织上的上下级关系,而是更多地靠类似于张崇文这样的革命者搭建起组
织与组织之间的关联;相较于组织上的领导关系更为重要的在于,上海大学在整个思想状态、工
作组织方式等方面通过某些具体的历史担纲者(张崇文)产生着影响。
· 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