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8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238
“未成年人”的“生”与“死”
如图 2 所示,如果论及总体犯罪人数及所占人口比例,未成年犯罪
的在分别以 1951 年、 1964 年以及 1983 年为峰值的三次浪潮之后直至
1995 年一直处 在 下 降 趋 势,其 后 反 复 震 荡 并 从 2004 年 开 始 持 续 下
降。 13 论及恶性犯罪的数量,现今的数量更是远低于 20 个世纪的 50 、
60 年代(高桥一郎, 2004 ),因此,单以犯罪率的形势而论 似乎发生 在
2000 年之后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修订是缺乏正当性的。这一现象与
美国非常相似,同样,问题的关键在于“非行浪潮”和恶性案件所引发的
未成年人形象的转变。关于“浪潮”的话语和控制的诉求在潜移默化中
消磨着人们心中的“关怀”,与其后诸多极端恶性事件的连续冲击一并
突破了人们的容忍阈值,使“未成年人”走向了“成人”,即便学者发现在
这个过程中犯罪本身并未发生质变(高桥一郎, 2004 )。
注: 1. 数据来自警察厅统计、警察厅交通局资料及总务省统计局的人口资料。
2. 依据犯罪时的年龄。但检举时年满 20 岁的,记为成人。
3. 触法少年中接受辅导的包含在内。
4. 昭和 45 年以后,驾驶机动车过失致人死伤的触法少年除外。
5. “少年人口比”以 10 岁以上的 10 万少年、“成人人口比”以 10 万成
人各自与刑事犯罪、一般刑事犯罪逮捕人数之比。
图 2 :日本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人口比推移( 1946 — 2013 )
14
13. 参见日本法务省《犯罪白书(平成 26 年)》,第 28 页, 犺狋狋 狆 :// 犺犪犽狌狊 狔 狅1.犿狅 犼 . 犵 狅. 犼狆 / 犼狆 / 狀犲狀犱狅
_ 狀犳犿.犺狋犿犾 ,(最后访问 2015 年 12 月 30 日)。
14. 转引自日本政府的《犯罪白书(平成 26 年)》,第 28 页, 犺狋狋 狆 :// 犺犪犽狌狊 狔 狅1.犿狅 犼 . 犵 狅. 犼狆 / 犼狆 /
狀犲狀犱狅 _ 狀犳犿.犺狋犿犾 ,为方便阅读,表格中的文字及注释被译为中文,并在日本年号纪年下方标注
了对应的公元纪年(最后访问 2015 年 12 月 30 日)。
· 2 3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