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0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240

“未成年人”的“生”与“死”


   属球棒杀母事件、大分一家六人杀伤事件 17 等数起案件,使得日本社会
   对少年法的关心进一步高涨(若穗井透, 2012 ),最终触发了 2004 年开
   始的少年司法“成人化”的成形,此后的三次修法可以看作是前述趋势
   的自然延伸。
       在 2000 年、 2007 年、 2008 年与 2014 年陆续展开的法律修订中,逐渐
   浓重的惩罚色彩成为了新《少年法》的主色调。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就
   曾多次出现的修订动议,在 21 世纪的开端终于得以实行, 18 这其后数次
   修法既是社会控制的步步紧逼,也是“未成年人”意象逐渐崩坏的结果。
       日本少年司法以“家庭裁判所先议”为原则,受《少年法》管辖的三
   类“非行少年”首先进入家庭裁判所适用特殊程序,只是在特殊情况下
   予以“逆送” 19 至检察官,经其起诉进入刑事程序。与美国移送门槛放
   宽类似, 2000 年日本《少年法》的修订将逆送的下限降低至 14 岁,授权
   检察官在特定情形中直接介入审判,并明确规定了故意犯罪致使被害
   人死亡的案件原则上应当逆送。不仅如此,这次修订还增加了允许案
   件纪录的阅览、誊写及听取被害人及其亲属意见的规定,将未成年人的
   人格从隐秘的保护中剥离。
       2000 年的修订极大地限制了《少年法》的保护区间,大量的“未成
   年人”被卷入到了成人程序中,据统计数据显示,修订的前 10 年间的平
   均逆送率如下:杀人(含未遂)为 24.8% 、伤害致死为 9.1% 、抢劫致死
   为 41.5% ,而修订后的 2001 年 4 月 1 日到 2004 年 3 月 31 日的三年
   间,杀人(含未遂)为 53.5% ,伤害致死为 53.4% 、危险驾驶致死为 95.
   5% ,强盗致死为 60% ,恶性犯罪的逆送比率都 有了 极大 幅度的提 升
   (本庄武, 2005 )。
       此后的三次修法继续贯彻了 2000 年修订的立场, 2007 年的修订
   明确扩大了触法少年送至少年院的范围,并赋予了警察在触法少年、虞


   17. 重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可参见维基百科日文版“少年犯罪”词条所载“有名な少年犯罪”
   部分, 犺狋狋 狆 :// 犼 犪.狑犻犽犻 狆 犲犱犻犪.狅狉 犵 / 狑犻犽犻 /少年犯罪,(最后访问 2015 年 12 月 30 日)。
   18. 实际上,在实际的法律修订之前已经有数个判例预示了这一趋势。 1981 年的“流山中央
   高中事件”为从有利于未成年人的职权证据调查向不利于未成年人的义务证据调查转化埋下
   了伏笔,而 1994 年的木曾川·长良川私刑杀人事件与 1998 年“鶭少女杀伤事件”则动摇了禁
   止实名报道的限制(若穗井透, 2012 )。
   19. 逆送即日语“逆送”(ぎくそう, 犌 狔 犪犽狌狊狅狌 )的汉译,被逮捕的少年通常应由检察官移送给
   家庭裁判所管辖,但经家庭裁判所判断,将应予以刑事处分者反向移送给检察官进入刑事程
   序的,称之为“逆送”。
                                                          · 2 3 3 ·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