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2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232
“未成年人”的“生”与“死”
信,相应的,儿童形象的变动也将反映在未成年人的身上。
即便在波兹曼宣告“童年的消逝”多年后的今天,断言“儿童”与“成
人”已经可以完全混同似乎仍然有违人们的日常经验,能够确认的是,
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已不再壁垒森严。媒介环境的变化使这两个本
应分明的端点渐渐模糊,而当代社会的个体化潜流则使得人们看待儿
童的目光发生了变化,它将儿童身上逐渐发生的细微改变放大,构成了
少年司法成人化的直接原因。
在波兹曼看来,电子媒介导致的信息控制决堤与“图像革命”带来的
一览无余而缺乏深度的文化是动摇“儿童—成人”二分法的关键。以电
报为先锋的电子媒介将人们带入了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信息从时空
中脱离,突破了书写和印刷文字的桎梏(波兹曼, 2011 : 87-88 ),而以电视
为典型的新兴媒介通过图像、声音的传导消除了阅读的必要性(波兹曼,
2011 : 97 )。信息爆炸以及前所未有的流动性打破了学校、家庭对儿童和
青少年接受信息的垄断,导致了知识等级制度与控制机制的解体,道德
教化赖以立足的隐秘和禁忌也因门槛的消失而无所寄托。在这个新的
世界里人们不再需要理性深思和自我控制,诉诸感性、审美的刺激随时
随地可以获得满足,阅读要求的精细的学习、身体的静止、谨慎的态度以
及延迟解码被一览无余、无需等待、动态的捕捉和即时解码所取代。由
此,新的文化氛围不再能够维系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区隔。在现代,在搜
索技术、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共同影响下,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
式承载的各类信息以极低的成本唾手可得,成人们想要介入儿童的信息
摄入则变得十分困难。一方面,成人们再也无力阻止儿童们获取什么样
的信息,毋宁说在信息控制形同虚设的前提下成人们的阻止反而给禁忌
以魅力。另一方面,信息流动的便利使得成人再也无法在文化上占据制
高点,文化的扁平使得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知识代沟( 犓狀狅狑犾犲犱 犵 犲犌犪 狆 ,或曰
“知识差距”)变得空前狭窄,借助对新技术的熟练掌握儿童甚至可以完
成“文化反哺”的角色逆转。因此,虽然生理上的未成熟使得儿童仍然有
别于成人,但心智界限的模糊却在悄然发生。
新的文化环境中,深度的缺失使得儿童和成人在信息上的隔绝逐
渐崩解,从而动摇了儿童与成人的界分。除此之外,个体化趋势及其背
后的社会结构变动则解构了人们过去看待儿童的目光,使得人们能够
敏锐地意识到儿童的改变。儿童的改变和人们观察儿童方式的改变,
· 2 2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