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21
社会· 2016 · 4
纲者的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思考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支
配结构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这种结
构和气质与中国传统文明之间有着怎样的交互影响?这种结构和气质
是如何影响中国革命实践的,又给中共在新中国成立后留下了怎样一
种复杂的历史遗产?
中国革命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可以从西方社会学经典作家那里获取
灵感,也可以从中国现代思想家那里汲取营养,其中中国现代最杰出的
思想家陈寅恪的问题意识最值得借鉴。陈寅恪的史观可概而言之为
“文化史观”。他所谓的地域社会集团分析和世家分析,他对政治制度
史渊源的分析,都落足于文化。正是着眼于文化的传承,陈寅恪看到了
汉唐以来尚武民族以及佛教对华夏文明的冲击。面对这种冲击,如何
“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华夏民
族之文化,历经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这是陈寅恪秉持所谓“不古不今之学”,赋予隋唐政治制度及“新宋学”
重要历史地位的根本关怀所系(陈寅恪, 2009犫 : 277 、 284 — 285 ;吴宓,
1999 : 102 — 103 ;卞僧慧, 2010 : 169 )。陈寅恪对我们研究中国革命的启
发在于如何着眼于源流和传承来分析一种在革命中形成的独特的文明
形态。因此,我们要关心的就不是海内外学界通常关心的政治或军事
胜败问题———比如江西苏维埃时期为什么失败或延安时期为什么成
功, 1949 年为什么中共会取得胜利而国民党和美国会失败———而是中
国共产党从苏俄和共产国际那里传承和沿袭了什么样的政治文化,这
种政治文化在面对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异?中国
共产党是如何在汇聚中国既有的思想史和社会史的传统上形成自己独
特的政治文化的?这种政治文化的沿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展开
的?如果借用年鉴学派的术语(参见布罗代尔, 2008 ),革命的成败只是
在“短时段”意义上各种露出水面的水泡,而政治文化要追寻的是“中时
段”乃至“长时段”意义上的水泡下面的各种潜流。这些潜流是光辉时
刻与灰暗时刻、胜利者与失败者、外部与内部、高层与底层共同参与塑
造的,其影响之深远早已超越了一时一地的成败。
由于“政治文化”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内涵相当含混,谱系甚为复
杂的概念,因而本文不拟在概念界定上做太多纠缠,主要通过后一节的
分析框架来澄清本文对这一概念的实质内涵的理解。不过,此前还是
· 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