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95
社会· 2016 · 2
显且坚定,一切显得是毋庸置疑。在此,固然我不愿意遽然就判定默顿
是个现象主义( 犺犲狀狅犿犲狀犪犾犻狊犿 )的支持者,把现象等同于实在自身来看
狆
待,但是,我们若说他是一位主张“客观是可能、也必要”的经验实证主
义者,应当是不太过份的。
显而易见,在这种客观主义认知模式的推动下,不管行动者意图或
认识到与否,任何行动体现在体系中的结果———无论是被预期到的或
未被预期到的———都是“客观”的,因此,社会学家乃是以具有保持客观
可能性之科学家的姿态来挖掘并解读“结果”。在一定的时空情境之
下,这样对“社会”进行“科学”性的挖掘与解读,首先,我们不只需得假
定“社会”是实存可经验的,而且也得承认它具有着“整体”的形象。因
此,“社会”的内容是固定、有限且普遍有效的,其整体性可以客观地予
以勾勒,更是经验可证的。情形就像德塞都所形容人们从高楼中由上
往下俯瞰一个城市的景色一般,虽然说得上是全景敞视的,但却总是有
着距离,缺乏踏实的亲临感。德塞都说,这是一种近乎偷窥狂( 狏狅 狔 犲狌狉 )
的观看方式( 犱犲犆犲狉狋犲犪狌 , 1984 : 92 )。很明显,当我们以全景敞视的方式
来观看并刻划这样的实存且定型的“社会”图像时,讲究的是合乎明确、
精准与恰适等等的客观要件(譬如,某一大楼在某一另外大楼的正南
方),也重视着全景整体的轮廓到底是怎么一个样态的。基本上,这样
的一种线性观点,是容纳不下任何预选的想象向度,也不允许带有着随
性而肆意挥洒的诠释空间,否则,整个论述就难以成就获致具有真理性
法则( 犾犪狑 )之要求的。说来,以这样的方式来勾勒“社会”的图像,是一
种几近嚣张而霸道的真理性宣示,乃替代上帝宣扬着圣意,是不容有另
类意见的。
行文至此,让我不自禁地想引述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英国数学
家埃德蒙·泰勒·惠特克( 犈犱犿狌狀犱犜犪 狔 犾狅狉犠犺犻狋狋犪犽犲狉 )爵士在其《空间
与精神》一书中对 16 世纪以来西方主流科学界之宇宙体系观所提出的
评论。惠特克指出,特别是来自牛顿物理学之 18 世纪的西方科学,基
本上把整个宇宙当成是完全封闭的体系,一切乃按照特定的内在理路
“完美”地运作着,因此,所有的事件事实上都内涵在最开始的瞬间之
中。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透过线性序列的(单因单果)因果链来建构
世界的图像,而最后必然归诸“同一个”点上面(或许,这就是牛顿心目
中之“上帝”的旨意)。对如此建立在线性因果链上的认知模式,惠特克
· 8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