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23

社会· 2016 · 2

   能得以赏”,而且一人高居其上,也可发挥最大的治理效率。所谓“朝拜
   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正说明郡县制可让政令通
   畅,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是天下理安百姓心得。所以说,有贤能
   才能有绩效,才能把控历史局势,最大程度上实现治理的意图。
       顺着这样的逻辑,选贤任能的标准也要有所改变。柳宗元在《天爵
   论》中指出:“仁义忠信,先儒名以为天爵,未之尽也”。封建制主张仁义
   忠信,实则是要以“贵”统“贤”,以宗法的准则来治世立德。但郡县制的
   用人标准,则应以“明”与“志”为尺度。志者有一种“刚健之气”,“运行
   而可大,悠久而不息”,守重持衡;明者有一种“纯粹之气”,“爽达而先
   觉,鉴照而无隐”,头脑清明而有见识。仁义忠信好比春夏秋冬四季,而
   “明”与“志”的德性,却仿佛阴阳的运化,才真正是成四季转换交替的动
   力。因此,“天爵”的真实涵义,说的是“明离为天之用,恒久为天之道”
   的道理;“明以鉴之,志以取之”,才能将天命转化为情势,顺天而明,顺
   势而为。由此柳宗元得出结论说:“故善言天爵者,不必在道德忠信,明
   与志而已矣”。孔子所谓“敏而求之”、“为之不厌”,讲的就是此道德二
   端的精义。
       同封建制有一批坚决的拥护者一样,对于柳宗元郡县制的论说,后
   世也有相当数量的拥趸,苏轼也是代表。苏轼认为,秦废封建的理由很
   明显,封建制发展到了后期,“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的
   情形,屡见不鲜。周初所封子弟同姓那么多,天子根本无暇顾及,李斯
   说的很明白:“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在苏轼看来,周代的制
   度虽好,却成不了万世之治:“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
   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
   孙,其余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所以,秦建郡县为一统,采纳李斯的建议,“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
   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是应历史所趋的。汉代张
   良进谏高帝,坚决反对恢复封建之制,才是明智的举措。真正的万世
   法,是秦所创建的“分郡邑,置守宰”这样的体制,一举肃清了封建制内
   生的治乱之源,因此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说:“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
   也”(苏轼,《秦废封建》)。
       苏轼的此番议论,说明了封建制内部崩解的根源,亦得到了后来一
   批思想家的赞成。从王夫之到晚清各代学人,持此说者甚众。王夫之

    · 1 6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