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20

中国传统社会的双轨治理体系


   年》),说明城的边界很清楚,古人称之为“封疆”。而其分田制禄的主要
   基础,便是封疆之内四民的土地生产和经营,以及原始聚落般的共同体
   生活。
       孟子指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为何经界这么重要呢?因为“经
   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孟子·滕文
   公上》),田制中的经界,既是划整土地的规矩,也是组织社会的经纬。
   孟子所描述的周代最基本的土地单位,亦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田土平
   均分配,耕民也在行政上编排得整饬有序,合居共赋,分田制禄。杜正
   胜据解《左传》的记述,认为井田制有四个方面的功效:一是划清国野界
   限,叫做“都鄙有章”,二是使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不相逾越,叫做“上下有
   服”,三是有助于整顿聚落,乡田共井,叫做“庐井有伍”,四是在田间挖
   建沟洫灌溉系统,田界有条有章,叫做“田有封洫”(《左传·襄公三十
   年》;杜正胜, 1979 : 74 )。尽管学界对井田制的有无争论不一(胡适等,
   1930 ;郭沫若, 2011 ),亦有“田莱制”或“爰田制”之辩析(林剑鸣, 1979 ;
   马克篧, 1997 ),对“贡”、“彻”、“助”三法也各有不同意见(岑仲勉, 1955 :
   81-92 ;齐思和, 2000犫 : 169-183 ),但以考古和文献史料来证验井田制
   的存在和样态,并不能涵盖此问题的全部。孟子提升井田制的精义,在
   于重申周人仁政治民之理想所在。
       井田制的制度设计,一是要正经界、钧井地、平谷禄,取得分田制禄
   的成效,二是要构建一种井然有序的社会结构,使上下不交互争利,在
   最基层的社会形态中,形成一种出入共守、有无相贷、饮食相召的“相保
   相受”的原初农庄共同体,如孟子谓“乡田共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
   病相扶持”的共生景象(《孟子·滕文公上》)。不过,有学者进一步指
   出,封建中的井田制度,其政不仅在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日常安排,在
   于生产、赋税和徭役的征收和分配,更在于将礼制秩序落实于民的德彝
   教化过程。井田制中的公田,即“籍田”耕作,实则具有一种礼制的内
   容。天子在立春之后“乃择元辰”行“籍田之礼”,是要对庶民宣告历法
   农时,这既包含着一种“劝农”的象征,也是礼官“率民行礼”,通过共同
   劳作以供粢盛以祭祀社稷,来落实一系列监督农事之行政和礼仪的过
   程。同样,带有以军事检阅和田猎演习为内容的“大?之礼”,也是一种
   “文德之教”的做法,贯彻着“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的治理理念。此等
   “公事”,说明的恰是“民未知礼,未生其共”的道理,孟子所言“公事毕,

                                                           · 1 3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