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21
社会· 2016 · 2
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指的就是礼制在庶民那里对于“同产共
生”之神圣体验的提升(凌鹏, 2014 )。
由此看来,所谓封建制,是一种“家国天下”、“君民社稷”归为一统
的体制。周人由嫡庶之制衍生出基于亲亲、尊尊准则的宗法和服术,以
礼制与文教确立了立国化民的理政根基,并从自然化育的原理出发,通
过天命或天爵观明确了天子与生民之间的从属关系,使得一方面由五
等之制来分土胙民,一方面以井田之制行民生和民彝之治,由此形成“安
上在于悦下,为己存乎利人”的治理格局,如陆士衡在《五等记》中所言:
“是以分天下以厚乐,则己得与之同忧;飨天下以丰利,而己得与之共害。
利博而恩笃,乐远而忧深,故诸侯享食土之实,万国受传世之祚……九服
之内知有定主,上之子爱于是乎生,下之礼信于是乎结,世平足以敦风,
道衰足以御暴”,真可谓“三代所以直道,四王所以垂业也”。
四、郡县反封建
在颂扬者的眼里,封建制如此美妙而均衡,信重而宏远,难道真实
的历史就是这样写成的么?也许并非如此。近人无论是疑古派还是实
证派史学,无论是依据文献考据还是文物考古材料,都曾提出各方面的
质疑(吕思勉, 1985 ;侯外庐, 1987 ;冯天瑜, 2006 )。即便孔子在那个礼
崩乐坏的时代里,真的就能依据充足的史诗来证明“吾从周”之制度的
实际版本么?这问题也是不易回答的,否则也不会存在《春秋》三传的
不同演绎,以及长久以来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争执。同样,西人推断
雅典政制,当然也不能依据柏拉图构建的所谓理想城邦的模板,但后者
在其文明溯源中的根本地位,却是绝对不可动摇的。因此,封建制对于
史学研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和领域,但其更为凸显出来的是经学
的原本,即一种带有普遍历史目的的文明基因。这既可以说是一种曾
经的历史形态,但对后人来说,更似乎是一种文明被先天给予的理想价
值。封建制中的宗法、服术、庙制乃至井田这样的土地制度,都具有一
种精神性的实质,为此后数千年历史演化注入了生命性的血脉,直到今
天。知今须鉴古,从实应理故,而周制中的经学义理,正是来重新理解
传统与现代中国的第一要务。
不过,“史”本于“经”,却也时时要用具体的演化过程来检验这样的
义理。“经”本其源,而“史”则在乎势变。后人对于封建制的分歧辩说,
· 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