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社会》2016年第1期
P. 96

社会· 2016 · 1

   取精英力量支持的机会。在科举制推行之后,官僚集团的知识化是首
   要标准,当然这一知识化的测量标准是依靠对以四书五经为内容的文
   字知识的掌握和熟诵程度为前提的。在科举制度中,政治精英是文字
   知识塑造的精英。在从重能向重名再向重学的转变历程中,中国传统
   的官僚集团逐渐丧失了有效的管理能力,日益堕落为一个没有实践能
   力的特权集团。特别是在实行八股文考试制度的明清时期,大量来自
   乡间的获取功名的人,不足以支撑起国家治理的重任,只能依靠幕僚或
   师爷,才能勉强维系地方的治理。科举制已经无法支撑起庞大帝国的
   管理,依靠科举制选拨精英的做法已近穷途末路。所以,除了康乾盛世
   之外,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慵懒无能的皇帝与缺乏实践能力的知识阶级,
   勉强维系着国家的治理(参见刘建军, 2009 )。费孝通用所谓“文字塑造
   的权威”、“缺乏实践能力的阶级”来描述科举制推行以来特别是明清时
   期官僚阶层的基本特性。吏强官弱也就成为古代中国地方治理的一个
   基本特点。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吏强官弱已经被官强吏强或官强吏弱
   的格局所取代。特别是“双强型”的格局成为支撑中国超大社会治理的
   决定性力量。
       再次,改革开放时期孕育出来的干部精英与民国时期特别是国民
   党政权的政治精英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在 1927 年之前,国民
   党的内部精英人物还能来自各个阶层从而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革命
   性,那么,在 1927-1928 年实行的清党运动,非但没有起到纯洁党的队
   伍,严密党的组织和增强党的战斗力的作用,相反导致了国民党自身组
   织的分裂和党内人才的流失。据 1929 年 10 月统计,国民党党员人数
   由原来的近 100 万减至 65 万人,在减少的 30 多万党员中,主要是两类
   人:一是左派青年党人,一类是下层农工党员。在农工党员和左派青年
   被清除出党的同时,又有成千上万的投机分子、腐化分子和土豪劣绅涌
   入国民党内,部分填充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青年被清洗后所留下的
   组织空缺。经过这样一场淘汰,国民党在孙中山时代遗留下来的革命
   精神消失殆尽。 1927 年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之后,其明显的蜕变便是
   与工农群众割裂开来,由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党转变为一个
   以官僚政客为主体的执政党。这一转变直接导致了国民党内部的政治
   精英脱离民众和社会,基于地位和身份所形成的精英意识,使其越来越
   呈现鲜明的保守主义色彩。在农村,国民党不敢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

    · 8 8 ·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