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 - 《社会》2016年第1期
P. 88

社会· 2016 · 1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尤其是地方治理中发挥
   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已经成为共识。
       那么,官吏分途的治理传统在当代中国又衍生出了怎样的替代形
   式呢?周雪光注意到了“层级分流”的理论,他认为:与官吏分途的二分
   法相比,今天的“层级流动“模式有了重要的变异,特别表现出了官吏相
   对谱系的特点。历史上官吏分途模式导致官员跨越不同行政区域在更
   大的物理空间流动,如跨郡、州、省的流动;与此相对照,层级分流模式
   则表现出行政区域上下层次间的递增性和连续性,即部分主要官员向
   上一级(或下一级)行政区域的流动,例如县级主要官员向市里流动或
   向同一市区域内其他县区流动,而市级官员向县级主要领导岗位流动,
   从而加强了上级行政区与下属行政区之间的连续性。这一流动模式建
   立的网络纽带意味着,官僚层级不仅与上下级正式等级制度相联系,而
   且也表现出地域上的连续图谱,逐层向上扩展。从官吏分途角度来看
   这一流动模式意味深长:从某一特定行政层次着眼,其上层次的官员都
   是“流动的官”,即他们在更大行政区域中任职和流动;而其下层的官员
   都是“固守的吏”,即他们在同一区域中完成其职业生涯。换言之,如果
   我们着眼于某一层次的官员,从下级官员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流动
   的官”———外来的、超越本区域的官员;而对于上一级官员来说,他们又
   是“固守的吏”,即他们的职业生涯局限于下属的行政区域之内。因此,
   官与吏的角色随着官僚体制不同层次变化而转化,某一层级的“官”在
   更上一层级则有着“吏”的特征属性;反之亦然。周雪光将这一特征称
   之为“官吏相对谱系”。基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官僚体
   制中特别是政府机构中干部有着“官”与“吏”的双重身份 。
       周雪光将古代中国地官吏分途创造性地运用于对当代中国的地方
   治理分析之中,提出了“面下为官、面上为吏”的“官吏相对谱系”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解释中国地方治理的困境与难题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但是,将官吏分途转化为对当代中国官吏双重身份群体的分析,似乎是
   将地方和基层治理问题简约化了。官吏分途更多地关注的是地方治理
   的人事结构和职能分工问题,官吏相对谱系和层级流动主要关注的是
   地方治理精英群体或干部群体的流动问题。换言之,官吏分途和层级
   流动的划分所依据的标准不是统一的,两者所关注的问题似乎不在同
   一层面上。官吏分途说的是贵贱之分和强弱之分,层级流动说的是干

    · 8 0 ·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