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社会》2016年第1期
P. 79

“官吏之别”及“官吏关系”的若干历史问题


       一是在看到官、吏的不同及两者在行政过程中多有矛盾冲突时,也
   应意识到两者关系在根本上具有统一性、可控性。
       官员直接控制吏员,朝廷通过直接控制官员达成对吏员的宏观控
   制,这是历代官、吏体制的根本安排,也是吏员管理的制度化程度和所
   需成本一直较低,整个统治体系仍可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而这本身
   就意味着有些官员或会懈于或难以控制吏员,某些时期或局部地方、部
   门的情况可能相对严重,历代关于狡胥滑吏之弊的议论多出于此,却仍
   不能因此认为对立、紧张和冲突就是官、吏关系的常态或主流。朝廷统
   官而官员统吏的体制经历代定制仍被长期维系下来,实际已经说明这
   些问题都在朝廷“宏观控制”的设计容量之内,是在官、吏关系统一性和
   可控性制约下的行为表现。至于吏役可使民不聊生,吏治攸关王朝存
   亡之类,那都远远超出了官、吏关系范围,而是整个统治体系和官员是
   否失控的问题了。
       二是在看到吏员在官场中地位卑下、身份受抑的种种限制时,也应
   意识到其登进为官之途一直是通畅而多样的。
       历代皆有专为 吏 员 上 升 为官 设 立的 途径,即所 谓“吏 道”。其 在
   秦汉即为官员的主要 来 源,在 魏 晋以 来高 门通经 之士 和寒庶 刀 笔之
   吏身份拉开,升官登进各有其途的过程中,则转而为一般中低级官员
   的主要来源。唐代以来官场精英多来自科举、学校等“正途”,而规模
   远超正途的各种“杂途”则以 吏道 为中 心,凡诸 低品荫 子、伎 术、军功
   等杂流进身,大略都须与吏道一样在官府执事服役,积累必要资历再
   经一定考选程序成 为 官 员。这一 格局 直至 明清犹 然,各机构 吏员原
   则上均可积累劳考,由 长 官 甄 核后送 吏部 考选 为从九 品或未 入 流典
   吏之类。其他杂途亦参照于此依考登进。总结魏晋至明清吏员登进
   为官之况,其总的状态 是:以 吏道 为中 心而 途径多 样;始终都 在一般
   低级官员来源中占有 最 大比 重;而其 所受 限制不 外乎 是杂途 出 身者
   不得升入高级和重 要 官 员 行列。但对 这类 限制,各 时 期也还 存在着
   保荐等变通救济之途,因 而 历 代 也都 不乏 吏员最 终登 进至高 官 或任
   重要职务的例子。
       三是在看到吏员升迁缓慢而多沉迹下僚,底层小吏尤易长期滞留
   本地的状态时,也应意识到其仍有相当可观的流动性。
       历代吏员多由各地各部门长官自行选用,这就使其并非只能先在

                                                           · 7 1 ·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