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3 - 《社会》2016年第1期
P. 203

伦理沦丧抑或是伦理转向


   ( 犛犽犲犾犱狅狀 , 2001 ;叶敬忠、贺聪志, 2009 );同时,也有学者提出相反的观
   点,即外出的子女因收入的改善而更有可能增加对老人的经济支持,以
   补偿因外出而带来的照料缺位(杜鹏等, 2004 ;张文娟、李树茁, 2004 ;
   犓狀狅犱犲犾犪狀犱犛犪犲狀 犵 狋犻犲狀犮犺犪 , 2007 )。这种看似相异的观点背后却存在一
   致的逻辑,即,外出务工通过改变个体(家庭)的经济收入而影响其对父
   母的赡养。这一研究路径存在一个明显不足,即未能有效区分外出对
   子女赡养能力与赡养意愿的不同影响。我们认为,相对于赡养能力而
   言,赡养意愿对子女的赡养行为有更为直接的影响:迁移会导致人们传
   统养老观念的淡化,降低老年人和社区对迁徙子女的控制能力,从而削
   弱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体系( 犆犺犪狀 , 1999 ; 犎犲狉犿犪犾犻狀 , 2002 )。此外,由于城
   市文化的 多 元 性 具 有 弱 化 家 庭 对 老 年 人 支 持 保 障 的 功 能 (张 友 琴,
   2002 ),因此城市的生活经历本身会改变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 犇狌犪狀犱犜狌 , 2000 ),使他们与身处乡村社会中的成员相比更不容易受
   到传统伦理与习俗的制约。因此,如果个体拥有外出务工经历,或收入
   中非农收入的比例比较高,就更有可能降低对传统规范与责任的容忍,
   进而为老人提供较少的赡养资源。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 1犫 :与无外出务工经历者相比,有外出务工经历者同时为父
   母和成年子女提供的赡养或帮扶资源更少。
       假设 1犮 :家庭中非农收入在总收入中比例越高者,其同时为父母
   和成年子女提供的赡养或帮扶资源越少。
       赡养行为的形成是行为者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社会化的结果,在
   现代化特征更明显的社区,社会结构中具有更多的“现代”因子,也更有
   可能促使身处其中的个体摆脱传统规范的约束。人类学的研究也指
   出,村落的交通是影响村落发展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宝森, 2005 :
   6-22 )。如果一个村落有便捷的公共交通设施,它就具有更多的“现
   代”因子。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 1犱 :与未开通公共汽车的社区内成员相比,开通公共汽车的
   社区内成员同时为父母和成年子女提供的赡养或帮扶资源要少。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只有同时验证现代化程度越高的个体对
   亲代和子辈的供给资源都越少,以自私假定为基础的“伦理沦丧”论断
   才算成立。如果仅仅证明现代化程度越高的个体对子辈的供给资源越
   少,并不能说明“伦理沦丧”论断成立,因为这有可能是“上位优先型”的

                                                          · 1 9 5 ·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