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2 - 《社会》2016年第1期
P. 202

社会· 2016 · 1

   粹的利己”,即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非利他”———既不利亲代也不利子
   辈。因此,假设 1 事实上蕴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即个体的现代化
   程度越高,其对亲代的赡养资源供给就越少,同时对子代的帮扶资源也
   越少。如果仅仅是伴随着个体的现代化程度增高,其对亲代的赡养资
   源供给越少(出现养老困境),而对对子代的帮扶资源未越少,就不能简
   单地宣称因现代化导致个体主义兴起而致使家庭养老呈现出“伦理沦
   丧”。只有对亲代和子辈的资源供给都减少,才可以说明个体的现代化
   程度使其在代际资源分配时呈现“伦理沦丧”的特征。
       对个体现代化程度的测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结合数据资料
   的可获得性(即本文所使用的 犆犎犃犚犔犛 数据结构),笔者从四个方面进
   行操作化,并进而获得四个备检验的具体研究假设。
       既有研究表明,教育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有显著影响。主流的观念
   认为,教育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认知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规
   范与责任的容忍(李骏、吴晓刚, 2012 ),进而使人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体的
   权利。需要指出的是,对教育影响行为的分析还存在另一种截然相反的
   理论解释,即“启蒙主义”( 狉犻狀犮犻 狆 犾犲狅犳犲狀犾犻 犵 犺狋犲狀犿犲狀狋 )。该理论认为,教育
                         狆
   所具有的 启 蒙 特 质 向 人 们 传 递 一 种 同 情 贫 困 和 弱 势 群 体 的 价 值 观
   ( 犚狅犫犻狀狊狅狀犪狀犱犅犲犾犾 , 1978 ),教育程度高者更有可能为年迈的父母提供赡
   养资源。但中国的教育体系传递的核心价值本身具有反传统性,当“集
   体化终结,国家从社会生活多方面撤出之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也随之
   崩溃”(阎云翔, 2006 : 260 ),此时,在“道德真空”的场域中,个体更容易强
   调个人享受的权利,并将个人的欲求合理化。相比之下,我们认为在农
   村社区接受较少教育启蒙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受传统伦理规范的约束,进
   而遵循伦理规范的要求为父母提供赡养资源。据此,本文结合教育的功
   能与家庭现代化理论,在假设 1 的基础上提出假设 1犪 :
       假设 1犪 :教育程度越高,个体同时为父母和成年子女提供的赡养
   或帮扶资源就越少。
       除了教育,外出务工经历与非农就业也被研究者用来讨论农民的
   现代化特征,并认为二者对其赡养行为产生影响。外出务工经历究竟
   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对父母的经济供养以及行为背后的发生机制是
   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有研究指出,成年子女的外出务工并未改善留
   守 老 人 的 生 活 条 件,老 人 的 经 济 负 担 因 子 女 的 外 出 反 而 会 加 重

    · 1 9 4 ·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